小区住宅建筑设计要点论述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徐才龙
[导读] 摘要:现阶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选择住宅时已不仅仅是考虑到室内的环境,更多的是考虑小区的整体环境,一个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的小区能为居住的人创造一个宜居的空间,住宅小区作为人们居住休息的地方,在设计时必须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休息、娱乐、舒缓压力的需求。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31
        摘要:现阶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选择住宅时已不仅仅是考虑到室内的环境,更多的是考虑小区的整体环境,一个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的小区能为居住的人创造一个宜居的空间,住宅小区作为人们居住休息的地方,在设计时必须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休息、娱乐、舒缓压力的需求。本文根据工程案例,对住宅小区的设计理念及构思进行探析,以期提升建筑设计水平。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风格设计
        一、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1以人为本
        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安置型住宅和公租房的套型面积较小、房间较少之外,舒适型住宅应是面积较大,房室较多,部分还可设书房、健身室等,使住宅及住区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健康(运动、保健)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交往需求、休闲需求。当然,这一切都应在经济上可负担的条件下取得。
        1.2环境景观设计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是通过在好的规划设计的指导下,科学合理的部署景观环境设计来实现的。景观设计可以在原规划构思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进一步完善环境功能。通过植物的种植和小品的配置,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尤其对于重要公共节点空间的环境设计,首先应具有较强的标志性、功能性和参与性,为居民提供归属感及认同感;其次是视觉效果,为使用者提供良好视觉效果。
        1.3建筑设计要讲究文化性、艺术性
        文化性、艺术性最能反映住宅小区的品位。住宅小区的建筑外观和内部设计都应力求美观、高雅、和谐、明快、简洁,营造高尚的视觉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反映深刻的文化内涵、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建筑造型反映城市的文化,地区的风貌,也是商品(房)的包装。不少发展商都十分注重这一环节,到处请名师精心设计,对方案反复推敲,甚至十易其稿,才拍板定案。成功的作品都是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性强的结晶。
        二、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住宅小区的现代化设计,在提高居民居住水准的同时,于无形之中带来了负担和压力。首先,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不专业和施工材料质量的因素,工程质量不高,如近年来出现的“楼倒倒”、“楼脆脆”,这对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施工方的信誉和发展前途。其二,住宅小区的外观设计在融入自然设计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小区内观光湖在为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会对儿童、老年人等带来潜在危险,这反而违背了绿化设计理念的初衷。其三,过度追求奢华美观。目前建筑设计领域时尚美观性这个特征备受关注,建筑本身的外在形象成为了设计的一大典型追求,因而造成了片面追求奢华美观忽视适用、经济、安全等要求。国内住宅小区设计师将诸多国外设计理念融入自身的设计作品,虽然有助于实现建筑行业的百花齐放,但是盲目追求奢华美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助长了奢华攀比之风,在建筑功能布局与功能实现上因缺乏进步制约了住宅小区本身的发展。最后,住宅小区楼层和户型的设计,邻里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少,甚至住了几年,彼此不认识,少了人情味。这要求设计者将传统的人文观念融入设计中,为邻里间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
        三、工程方案设计分析
        某项目改造地块建筑规划及方案设计,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1.9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4.5万平方米。
        3.1建筑设计定位
        确定“城市森林”的设计主题,体现“生态与发展、自然与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协调好绿地建设与新城市发展的关系,使住宅区内绿地也成为城市有机的“绿肺”的一部分。将风景城市的设计融入整个禹州新区的开发规划之中,综合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的各项有利功能,使之成为新区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设计中结合高科技手段如透水性混凝土材料、人工水体净化生态养护等的运用设计中,同时注意无障碍设施设置等人性化的处理,以及室外老人儿童活动及运动场所、居住社区交流场所的合理布置,以在保证绿地景观作用的同时兼顾休闲的辅助作用。
        整体造型细部丰富且精致、米黄色、米白色为住宅的色彩基调,营造温暖的宜居氛围。
        住宅与环境设计,吸取国外先进的“环境共生住宅”设计思想,积极综合各种技术,保证与自然高接触性、能源的利用性和综合节能性。


        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尽可能方便住户与室外环境绿化的沟通,与周围生态相协调,组织好住宅的通风和日照,积极采用平台绿化和垂直绿化技术。
        3.2建筑规划设计
        3.2.1建筑功能布局
        项目主要由2层沿街商业、20栋高层住宅楼、1栋18班幼儿园功能组成。
        商业功能:树立城东新区商业新形象,做好产业配套服务区的商业配套服务。结合周边道路设计宜人尺度的商业街,打造复合轴线,展示成熟的商业街区景象,保持商业与城市的友好界面,使商住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的延续,城市空间成为居住空间的拓展。
        高层住宅功能:该组团紧邻商业板块,设置同样品质的高层住宅,满足较广域的市场接受度。小区内所有户型朝南,建筑单体之间满足国家及当地现行规范的同时打造中央景观,景观视野极佳。
        其它:公共配套公厕和垃圾转运站设置于西南侧,放在下风向,尽量减少对小区的污染。
        3.2.2建筑单体设计
        沿阳翟大道、华夏大道及东侧规划路设计有两层业街,通过商业广场和临街商铺吸引活动人群和商业人流,增加了商业人气,活跃了商业氛围,也增加了商业界面。
        商业街充分考虑人流动线,景观休闲广场布置优雅座椅、露天咖啡馆、雕塑小品等,是你放松休息、聊天观景的最佳去处。项目以国际化前瞻视野,规划集美食餐饮、休闲娱乐、时尚购物、文体教育等多种业态于一体,建成后将形成辐射城东新区时尚化、现代化的风情商业街。
        居住空间类型多样化,形成复合居住模式,拉开与区域现有楼盘的差距,提升区域居住品质。
        3.2.3立面造型设计
        根据上位控规要求,结合规划提出的简洁风格,结合景观、庭院、广场塑造现代情景城镇生活方式。商业裙房力求整体,在转角处及小区入口出适度变化,体现商业的风貌特色。
        居住空间根据禹州地方居住习惯,住宅的建筑造型,以现代风格为主,采用暖色系穿插对比,来体现简洁、挺拔的建筑风格,传递温暖闲适的居住氛围。立面采用现代建筑风格,面砖、石材结合,经典暖色系足以经受历史岁月考验而更显品质格调。
        3.3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地块在华夏大道和阳翟大道及东侧规划路共设有三小区出入口,基地内部实行人车分行系统,以提升小区内部人居环境品质。具体参见道路交通规划图。
        具体采用如下交通规划方式:
        1、人车分流。我们的交通规划概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人流与车流的尽量分开,形成各自的两个独立系统,车流主要沿小区外行,人主要行进在组团内部,大大优化了居住环境。
        2、停车方式:室外停车结合地下停车。地面解决临时车辆停靠问题,住宅小区停车系统位于地下。
        3、人流的精心安排:步行系统贯穿整个居住区,通过精心安排人流主入口,引导人流,避免了车流对人们的干扰。
        3.4绿地景观设计
        1)屋顶花园。建筑屋顶花园的建造,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能够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化地面,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具有降温隔热的效果,且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
        2)景观灌木。紧贴四季深绿和四季有花理念,选用色彩多样化的灌木,于乔木形成高低搭配,丰富景观的层次,让景观更加完整,让居民更近距离的接触、触摸到大自然。如选择黄槐、茶梅、福木、黄榕球等。
        3)地被。同样紧贴四季深绿和四季有花理念,多选常绿及开花地被,与乔灌木互相搭配设计,形成一个更完善的景观群组,不同区域选用不同地被,形成区位的划分,让小区绿化更具有观赏性。如选用黄金叶、龙船花、胡椒木、荷花等。
        四、结语
        总之,为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小区的全方位的需求,开创性地延续以文化追求、物质品质、生活环境品位为内容的人类居住理想,设计者们应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套型方便使用,灵活多样,空间能充分利用和应变能力更强,造型富有特点。
        参考文献:
        [1]罗鑫.品质来自细节-河池市人民医院中山路住宅小区设计回顾[J].城市建筑.2018(04).
        [2]薛慧平,魏征,吴屹东.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陕西建筑.2017(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