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魏盛辉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魏盛辉
[导读] 摘要:目前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城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于岩土工程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湖州  313000
        摘要:目前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城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于岩土工程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必须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原则。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得资源环境得到了一定的破坏。为了有效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其过程中的问题地研究力度,促进我国环境保护。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分析
        1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1滑坡
        滑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斜坡受到长时间的雨水或者地表水的侵蚀,导致表面岩土结构发生涣散,或者在地震以及开挖作业的影响下,斜坡表面的岩土发生了变化,集中分散在岩土的软弱面,产生的一种集体下滑的现象。滑坡现象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造成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暴雨冲刷、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冲刷、地震影响、工程作业中的挖掘工程以及森林减少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工厂以及生活中的排水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滑坡现象,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2崩塌
        崩塌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陡坡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分裂,使土体和岩体下方产生空缺,打破了岩土原有的结构平衡,使岩土在发生塌陷、碎裂,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从母岩上脱落下来,跌落坡下的山谷中,形成崩塌现象。崩塌现象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因此应该加强注意。
        造成崩塌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人们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斜坡的过度挖掘、水库质量问题导致的泄露、开矿时炸山引起的振动等等,都会造成斜坡崩塌的现象,给正在施工或者路过的人带来安全威胁,同时造成了财产上的损失。
        1.3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强降雨的天气环境下,以及积雪和冰川丰富的地区,地势险峻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并且泥石流中会夹杂着岩石碎块,给过往的车辆和行人造成伤害。正是由于这种泥和碎石结合在一起的特性,人们称这种自然灾害为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山体的过度挖掘、乱砍滥伐树木,造成严重的森林面积减少以及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山坡的植被遭到破坏,给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1.4地面塌陷和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是地表发生陷落而形成的坑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给地表岩土造成了破坏,使地表变形,产生移位、挤压、断裂以及压缩等状况,严重影响了地面的质量,使地面发生沉降、塌陷等变形现象。地面塌陷和变形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人身财产安全上的威胁,需要相关施工单位谨慎注意。造成地面塌陷和变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采矿过度造成的地下岩土结构破坏、地表熔岩流动造成的岩土结构松散、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造成的地下岩土结构变化等等,导致了严重的地面塌陷和下沉现象。
        2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农业及其他自然灾害。由于大面积自然植被的消失,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结构及方式的缺失而造成的。在国家社会商品经济一体化发达的今天,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属性,是对人类长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措施。因此,在管理结构及方式缺失的情况下,会形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失衡的局面,同时由于结构不健全,其他监督及后期支持体系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使地方缺乏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化眼光,忽略了相应的市场策划与开发,这也是现阶段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2.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来说,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上仍然实施多部门管理方式,这样容易形成责任划分不明确的局面,而且各个部门缺乏一定的沟通与协作,对同一问题各自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暴露出了管理碎片化的缺陷。另外,由于责任等级划分模糊,当问题出现时,无法做到有责可循,长此以往,会形成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如果赏罚制度仍然不明确,那么相关从业人员在松散的工作环境中会缺乏高度的责任感。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较为特殊,应该以特殊的态度去对待,因此建立完善的相关工作制度迫在眉睫。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基本措施,也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基础。在实际的工程防治工作中,要参考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针对土体滑坡使用地表排水工程措施;针对大型地质灾害,需要进行现场勘查,掌握充足的地质灾害资料,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措施,选择正确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更好地完成。
        3.2生物防治措施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措施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去考虑,从而拥有诸多优势。其中扩大绿色植被面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并且能够获得较大的效益,在投资上也较少,但是作用时间较长。在开展生物防治措施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实地现场的地质情况,充分调查实地工作开展的相关资料,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并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使相应的生物防治措施能够得到落实,合理控制放牧、森林砍伐,落实到位封山育林工作,从而减小自然灾害造成的国家和人民生命和经济损失,起到真正的生物防治作用。
        3.3避让措施
        所谓避让措施就是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充分的应急避让准备,制定出合理的灾害预防方案,不与地质灾害正面相冲突,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主要涉及以下措施:①雨天避让措施,就是在避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雨天导致的灾害情况,针对特定的灾害采取必要的避让转移措施,减小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在采取避让措施的过程中,采取安全转移的方式,尽量采用就近地点完成转移任务,使雨天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更加迅速、更加高效地完成。②搬迁避让措施,就是在一些大型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对灾害发生地的住户采取搬迁工作,使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搬迁避让措施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投入,需要拆除原来的住房,同时在新的地方建房,但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3.4生态与经济相结合
        生态建设固然重要,但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很重要,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减负。只有自身产生经济成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才可以持续发展。
        3.5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地质灾害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也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地质灾害防治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并找到生态建设中的问题,人们逐渐接受这一理念,并积极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因此需要做好宣传推广,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视度,接受新的科学理念,从而有效减少地质灾害问题。
        4总结
        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影响,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明确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使得防治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任维民.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中国金属通报,2018,000(012):172,174.
        [2]李洪远.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
        [3]农又瑜.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低碳世界,2019,9(01):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