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质量控制及检查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蒋素莲
[导读] 摘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是践行“按需”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是践行“按需”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成果质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研究与工作的重点。作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分别从地表覆盖数据、国情要素数据、附件数据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目的在于为其质量的提升与保障提供借鉴。
        关键词: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国情监测成果;监测质量控制
        1普查与监测对数据成果质量要求的差异
        相比普查,监测对数据成果质量要求更高,主要表现在:(4)对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一级类图斑分类精度错误率限值(r0)由0.3%调整为0.1%,二、三级类图斑分类精度错误率限值(r0)由1.2%调整为0.4%;(2)在验后数据成果复核阶段,分类精度合格的分数由60分调整为70分;(3)增加对“错误更新监测期,未变化且单个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图斑”的检查;(4)将水田、旱地、路面、硬化地表等地类更新错漏按一级类错误计算。
        2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在变化数据层检查方面:(1)单纯针对采集的变化数据记录进行检查。主要结合监测期影像、外业成果等检查变化区域成果数据的正确性和更新充分性。正确性检查主要检查各类变化信息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采集指标是否符合要求;更新充分性主要检查是否有漏更新或对任务区覆盖不完整的情况。(2)数据层内部以及各个关联变化数据层之间是否符合拓扑一致性要求。其次,在变化数据层与本底数据的关联检查对变化数据层和对应的本底数据层进行对比检查,重点检查变化数据层中“变化类型(Change Type)”未赋值的要素(即未发生变化)在两者中的一致性,避免由于版本控制或单方面修改等问题导致的不一致。重点检查两者的拓扑一致性、与本底数据的兼容性、成果对任务区覆盖的完整性。
        2.1数据源质量控制
        1)对监测所使用的原始资料进行检查,检查收集的各类专题资料成果的权威性、完整性、现势性及准确性。2)资料源数据使用情况检查。主要是检查原始资料数据源是否符合时点要求,根据划分的一类至四类区域的情况,是否按照要求下达相应分辨率的影像;对于有云雪覆盖区域的处理是否合理。检查专题资料收集与使用的合理性,包括交通、水利、民政等多部门资料的使用与更新情况。
        2.2基本内容质量控制及检查方法
        1)通过人工检查或人机交互检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检查各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命名、目录组织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所使用的监测影像数据的现势性、分辨率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参考监测影像的采集精度是否控制在5个像素以内,特殊情况的(高层建筑遮挡、阴影等)采集精度是否控制在10个像素以内。2)通过程序检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检查各数据层精度(分辨率)和容差设置是否正确[1]。检查各数据层地理坐标系、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名称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各数据层的数量、命名、属性结构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面裂隙、面重叠及面接边是否符合面拓扑容差0.01m或0.00000008983153度的要求;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中图斑节点数是否大于10万个,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除行政区划单元)中几何要素节点数是否大于2万个。
        3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采集检查方法
        3.1地理国情要素检查
        1)检查是否存在多余或遗漏的要素,是否存在代码异常,是否存在要素几何表达错误。2)检查国情要素是否存在几何类型表达错误。3)叠加影像,检查铁路、公路、水渠、地理单元等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变化监测的完整性是否符合要求。4)检查本轮监测发生变化的重要地理国情要素的采集、数据表达、属性填写是否符合要求[2]。5)检查监测成果中铁路、公路、水系的构网连通性及合理性。

6)检查监测成果和本轮外业核查成果的一致性。7)检查不同图层关联要素的位置、属性的符合性。8)检查监测成果和专业资料的一致性。9)检查增量要素的“要素标识码(FEATID)”填写是否符合要求。10)检查增量要素的“变化类型(Change Type)”填写是否符合要求。
        3.2地表覆盖采集检查
        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与外业核查数据、解译样本之间的一致性;检查是否存在图斑综合过大或采集原则不一致;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范围是否完整覆盖生产任务区,是否存在分类代码异常,是否存在几何异常;叠加影像,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的正确性、完整性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变化图斑的“要素标识码(FEATID)”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变化图斑的“变化类型(Change Type)”填写是否符合要求;检查“生产标记信息TAG”值填写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拓扑关系是否正确;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否存在大图斑错误更新;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否存在错误更新监测期,未变化且单个面积超过20000m2的图斑;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否存在降低分类详细程度(原为三级类,更新为二级类);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否存在降低数据采集精度;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否普遍存在变化识别有误,未扣除套合差,随影像修改了数据边界的位置;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中的水田、旱地、路面、硬化地表等地类是否存在错漏更新[3]。
        4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措施
        4.1监测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质量要求非常高,从错误率限值降低及复核分数提高可以看出来。在进行监测更新时,应注意关注一级类图斑的分类,特别是水田、旱地、路面、硬化地表这4类图斑的分类。
        4.2城市地区发展已相对成熟,变化率逐年降低,应将精力向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耕地、林地变化频繁的区域倾斜[4]。
        4.3应加大大图斑的检查力度。一是利用软件提取2019版成果相对2018版成果的增量进行排查,这种方式能较容易发现出误操作引起的错误,也能发现变入变出等不需更新的情况(如水面与泥土地表),缺点是不易发现本底的错误;二是将2019版数据套合影像进行排查,这种方式能发现本底的错误,对于本底的错误,证据确凿的应进行修改。
        4.4应确保内外业成果一致。内业人员应仔细核对外核资料,内业编辑时,避免代码相近的输错,如0311与0131等;内业人员要认真梳理外核资料,必要时打上网格,避免遗漏;当内业意见与外业意见不一致时,应及时沟通交流,外业表示不准确时,应修改外核资料,保证内外业一致。
        4.5通过统计图斑变化率可以看出,几何形状、分类属性均有较高变化率,对图斑进行合并、裁切、修改代码时,应特别注意避免误操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质量至关重要,其关系到国情监测成果本身的应用与专题性国情监测的开展。尤其在融入自然资源的大环境下,国情监测成果将逐步为各行业、各部门所用,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和监测评价作用。因此,作为质量检查的从业者,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把控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秀娥.基于遥感影像的辽阳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06):161-163.
        [2]李建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要素数据问题探讨[J].经纬天地,2019(02):53-56.
        [3]谢斌.关于地理国情监测质量检查流程和内容的探讨[J].经纬天地,2019(01):3-4+7.
        [4]张忠民.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质量控制初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06):94-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