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特轧厂 512123
摘要:采用热轧带肋钢筋的负偏差轧制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产品的质量性,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出钢材的潜在价值,从而实现对钢材资源的节约,并充分的满足设计需求,以此来提升炼钢企业的制作能力。但是企业在采取负偏差轧制的同时, 也要兼顾负偏差对钢筋重量偏差及力学性能影响。
关键词:热轧带肋钢筋;负差率;重量偏差;实践
前言:带肋钢筋负偏差轧制是指钢筋按标准规定的负公差尺寸要求进行产品的生产。带肋钢筋采用负公差轧制,对下游用户、中间商以及生产企业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节约金属,减少工程的钢筋使用量,降低工程造价。二是中间商或钢筋加工用户按理论重量定尺交货,可赚取一定利润。三是负公差轧制有利于提高成材率,降低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对设备没有提出附加要求。
1 正确认知重量偏差
在重量偏差的分类上,主要可以分为重量正偏差以及重量的负偏差。在现阶段内的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有着诸多的限制条件,为此只能够实现一种比较近似的计算方法:“数根发”,这样的方法操作起来较为简便,首先需要将定尺根数同定尺长度进行相乘,从而当做带肋钢筋的总长度值。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对定制的剪切误差进行考虑,而需要使用相应的技术,来对钢筋进行总质量的计算,并在之后需要计算出相应的偏差值。
现阶段,进行重量偏差的计算步骤,已经成为了一项最基本的项目检测步骤,并且需要依据GB1499-2018标准来制定,同时需要保障在计算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严谨性,依据上述制定的标准来对钢筋的重量偏差来进行计算,准确性较高。在实验中,从不同根钢筋上截取,数量不少于5支,每支试样长度不小于500mm,长度逐支测量,应精确到1mm。推荐取5根长度为520mm左右的钢筋试样,每根钢筋两端需打磨成与钢筋轴线垂直的平整面。5、测量试样总重量时,应精确到不大于总重量的1%。[1]。
图1 试样端部截取要求
进行重量偏差的试样,是热轧带肋钢筋最为重要的检测项目,也是一项必保的条款之一。在这个条款当中,需要对试样的代表性、数量、总长度以及选择的测量精度进行明确说明。之后进行的试验过程中,通过计算来得出该批产品的实际重量偏差值。首先需要对轧制规律以及设备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到能够尽可能降低重量偏差的方法,并对现阶段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能力有着明确的了解,以此来在测量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其主动性,让产生的重量偏差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为了尽可能的不对钢材产生浪费,本试验当中采用了定尺来作为试样,并利用电子天平秤的方式来得知重量。但是这样的做法依然还是无法得到想要的测量精度值,并且也无法对整体的均匀性进行把控,在自动监视、自动跟踪以及自动测量方面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同时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进行手工的测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操作过程复杂。
2 合理的进行产品尺寸的控制
进行负偏差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热轧带肋钢筋公称的断面,在所形成的几何尺寸的基础之上,来不断的降低断面积,从而达到相应的目的。现阶段,在热轧带肋钢筋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前人不断的进行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中,使得在成品孔结构尺寸方面,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完善和优化,并且可以保障在较长的周期内具有稳定性,进而为成品稳定轧制提供可靠的保证条件。
现阶段,企业内所采用的成品孔结构,也是依据上述相关标准进行断面设计的,在成品孔的内圆面积设计上,需要保证其占断面总面积的93%-95%之间,并且还需要在内圆断面积的控制方面,将进行重量偏差控制作为重点。经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总结,能够得到重量负偏差内径偏差的统计范围,如下表1。
表 1 重量负偏差重量范围同内径范围的对应关系
3 严格工艺制度
3.1 压料调整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轧槽存在着磨损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压料的技术调整。同时还需要对热轧带肋钢筋的负偏差进行稳定,并且对一些轧机压下的情况,进行精细的调整,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
在调整上, 要求对精轧机组实行精料精轧, 根据取样情况, 及时对轧机各架次料型进行调整。要求每次调整要尽量减少压下量, 增加调整频次, 以适应因轧槽磨损造成成品尺寸的变化, 减少尺寸波动。在每次换辊槽时, 要求成品孔试小样必须出成品, 减少换辊槽后的尺寸调整造成的负差波动。另外, 为减少轧槽磨损, 须选用适应现有工艺设备条件的轧辊材质, 优化辊槽的冷却方式, 以减少孔型磨损量, 提高成品孔的单槽轧制量, 减少调整和换辊槽的次数, 减少成品钢材尺寸的波动。[2]。
3.2 保持正确成品断面形状
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在断面的环节容易出现形状不统一的现象,进而有不规则的形状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成品轧辊当中的轧槽不对正,进而会导致轧出的成品上容易形成一定的错边,之后是由于成品前科型会呈现尖型,这样就导致成品在内径以及横肋上,并没有充满。上述两种主要的缺陷问题,并没有在相关标准中有着量化性的处理,但是在进行尺寸的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值。如果断面不准确的问题长期存在,就会导致负偏差率无法有效的实现,甚至会导致出现一些具有较低负差率的产品。
严格标准化操作, 特别是三、四线切分生产对料型控制的要求非常高, 料型尺寸的稳定与否是保证切分顺利进行和高水平负偏差率控制的前提。因此, 控制好各架料型尺寸, 及时调整因轧槽磨损而造成的尺寸变化, 保证轧制生产的顺利进行, 保证多线时切分的均匀性, 线差要控制在200mm 以内。控制机架间张力, 采用重物敲击法和轧机负荷变化判断法, 尽可能消除机架张力, 保证料形的通条均匀性。
3.3 纵肋控制
随着对压料的不断调整,使得辊缝也在逐渐的减小,纵肋的厚度有着明显的变薄趋势。而相对于一些小规格的热轧带肋钢筋而言,其纵肋变薄之后,能够对负差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为此可以对成品当中的内径硬面进行控制,来应对由于纵肋压薄之后的负差率增加问题,通常情况下,对纵肋厚度的控制需要大于1mm。
同时,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钢坯的加热质量控制。在进行一些大规格产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避免由于钢温出现不均匀的情况,导致产品的尺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同时还需要对活套进行合理的调节,进而避免纵肋高度的尺寸发生明显的波动现象,这样便可以实现对负差率的稳定控制。
总结:带肋钢筋负偏差轧制技术的实施, 进一步提高了负偏差率, 经济效益显著。但是钢筋的负偏差率受质量偏差、力学性能以及企业生产工艺等条件的限制, 应合理控制负偏差量, 达到较为理想的负偏差率。负差轧制率的提升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精度,从而提升其使用寿命。在实际生产中,钢筋负公差率必须控制在标准允许的重量偏差的下限以上,避免造成质量异议。
参考文献:
[1]葛亚东.HRB400E热轧带肋钢筋负差率控制实践[J].金属世界,2018(05):58-60.
[2]杨凯,刘静.热轧带肋钢筋不同时间段力学性能的变化[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9,55(03):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