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项目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王欣 王昕玮 王彤 邓世鹏 钱行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  北京通州  1011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公共项目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不足并提出对策,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关键词:公共项目;项目管理;水利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在高度关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给予更多的重视与支持,使得我国公共项目在其规模以及管理层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公共项目管理领域中,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政府性投资的公益性基础产业,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生活生产用水质量、提升景观环境品质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公共管理环境巨变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下,探讨水务行业公共项目管理模式重组应用,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公共项目管理概述
        公共项目管理是指由政府、社会福利机构或事业团体等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共物品,以提升社会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开展的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其主要表现出协调性、系统性、公共性等特征。不同项目管理的方法相对是现代的,它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1] 从过程和内容上来看,项目管理是由启动、计划、组织、执行等要素组成的复杂过程,其涉及信息、人员、资金、时间等多方面的管理内容,最终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和优化。公共项目的管理是公共项目进行的保证,而科学合理的管理则是这种责任和义务能否收到成效的关键所在。
        2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优势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独特的专业行业,其项目管理方式也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其投资金额大、施工时间长、施工过程具有协作性和连续性、设计专业面广、且受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等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引入科学化的项目管理,对实现现代化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2.1 实施项目管理可有效提升团队人员有效配置
        在项目管理中实施项目组管理模式,充分协调不同行政区域及部门的利益关系,有效配置建设资源。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方案制定及中期实施阶段,尤其像大型水利水电站枢纽工程建设,会遇到涉及流域、跨区、属地、水资源调配等多种问题困难,就需要水土保持、水流调度、水资源分配、水文勘测、防洪评价等多样化人才的技术支持。这些来自不同职能部门、具备不同专业知识、专业经验的团队成员间集中讨论、解决、攻关,不断做出科学学决策,借助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手段,充分协调好时间、费用、功能等约束性目标。[2]利用项目管理理论,采取垂直和水平结构叠加矩阵式的组织设计,根据项目的需要临时从职能部门抽调所需要的人才,实现各部门人才共用,充分发挥人才智慧,避免了岗位设置繁冗、管理体制困乏的弊端,真正实现项目管理精简高效。
        2.2 实施项目管理有助于避免腐败现象滋生
        以往的公共管理中,由于官僚组织的管控并未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进一步激发出相关权力部门扩大其管辖权的欲望,使得诸多部门都想把公共项目“揽入怀中”,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尤其像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专业性较强,就会分散不同标段、不同专业管理实施,也常常出现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现象。而在项目管理模式引入之后,项目经理负责制开始得到大面积推广,项目经理对项目组织、决策及资源分配具有绝对主导权,这就有效避免了职能部门越权办事的问题,使不同部门都能结合项目本身的实际需求,做到各司其职,确保项目顺利、高质量完成,并减少了腐败现象。


        3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3.1 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一般都在偏远地区,且工期较长,这就导致了在监管方式的粗放。水务行业监督部门处于弱势,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对外的威慑力和执行力也较弱,有可能出现被强权利用,或者责权不明,无法发挥监督部门的影响力,导致整改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同时,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体系。从全国大分地区来看,水务监督管理在部门设置上多是依据管理区域进行划分,对于某段河道往往出现三不管地区,由于监督部门设置缺乏,就造成了内部监督的缺失。同时由于社会大众和政府对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轻视,导致外部监督也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来,[3]这样就造成项目管理的封闭性。
        3.2 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的法律规定相比,我国对于公共项目的法律规定亟待跟进。由于公共项目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显得比较滞后,使得公共项目管理这一领域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尤其在水务建设行业,由于执法权、区域行业管理等诸多制约,相关法律设置欠缺,对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政府职能部门缺少法律法规制约。这些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都将间接影响项目建设管理进程。
        4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对策建议
        4.1 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广泛参与
        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主张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多元合作,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共识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分工合作,分散权力[4]。在公共管理管理的不同层次间,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可以通过有效授权和目标管理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统筹规划、综合管理和资源的集中使用。在水利建设中,已有不少项目采用PPP、BOT及代建管理模式进行公共项目管理,其在运作及管理技术上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参与公共项目的战略投资者是在市场机制中经过优胜劣汰下来的优胜者,他们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以及雄厚的资本,为公共项目的运作与管理带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作为政府层面,新的管理模式让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减少非必要性项目管理干涉,更加着力于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并达到减轻财政负担、增加财政收入的效果。
        4.2 健全法律制度,实现全民监督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管理模式还主要是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主体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形成了具有封闭性和排它性、缺乏有效监督的公共管理机制,这是造成决策失误或监督失效的根本原因。因此实行开放式监督,建设投诉平台,例如设置意见信箱和网络留言,定期设置开放日,对项目管理前期、实施、完工等流程进行公示,接受全民监督。在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完善水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建立健全有效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能。
        5 结论
        综上所述,公共项目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项目管理思想及高效模式的引入,将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公共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有力推动水务行业管理模式的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参考文献:
        [1]D•克利兰.项目管理——战略计划与实施[M].杨爱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3 .
        [2]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莫愿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96-98.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华代表处.杜悦新.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治理[C],环境保护.2002年第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