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杨艳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杨艳
[导读] 摘要: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如果放任不治理,就会造成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云南万川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  650051
        摘要: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如果放任不治理,就会造成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在进行生态修复时,必须要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充分发挥出生态修复工作的价值。虽然大自然的修复能力很强,但也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不仅能推动生态建设,也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作用
        引言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生态建设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按照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将生态修复运用到水土保持建设中,设置对应的管理机制,明确生态修复的工作目标,全面加强生态修复理念在水电水利工程中的运作效率。
        1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的作用
        1.1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水土流失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在生态修复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也能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生态修复工作的效率。生态修复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充分了解生态建设中的问题,人们逐渐接受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并积极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
        1.2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不仅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中,动植物都相对缺乏,导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增加植被覆盖率
        一旦缺乏植被的保护,就会造成水土的流失。要想真正实现生态修复,就必须要提高绿化环境的发展,推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以及组织能力,从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生态修复工作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后,当地的制备覆盖率会持续增加,不仅能控制土壤侵蚀,还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改善小气候问题,尤其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在持续的恶化,通过生态修复之后能够逐渐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并改善局部小气候的问题。
        1.4增加区域的储水能力
        合理的运用生态修复技术,还可以增加区域范围的储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抵抗旱灾洪水的能力。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土壤与植被会产生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储水功能,提高土壤对水资源的涵养作用,有效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土壤与植被。
        1.5推动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
        在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及时掌握国际技术创新动态,实现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因此,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合作,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学习与借鉴,不断提高我国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水平。
        1.6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工程的运行离不开各类设备的维护,但水土流失会增加设备的损耗,严重缩短设备维修间隔。此外,从水电工程的角度来分析也会因为蓄水量降低导致发电量降低,因此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也会不断降低。生态修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程度,提高库区的需水量与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将水流中的杂质含量降低,最大限度地降低检测维修成本,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2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运用措施
        水土修复工程项目充当新型的一种工作,需要事前进行基础性工作,确保后期水土修复工程可以高效进行。
        2.1强化宣传,落实不同区域的分布工作
        从本质上处理好生态破坏的问题,在人们思想意识上加强环境的保护,促使其自主的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并且在水土流失问题的管理上要按照区域的不同条件加以实施,部分区域中降水量比较多,部分区域中地形相对繁杂,部分区域中土壤中存在严重的侵蚀现象,部分区域指数相对茂盛,需要做好治理工作强化水土流失问题的保护,充分强化生态修复作业的效率。
        2.2制定退耕还林方案,科学规划生态修复流程
        在生态修复工作中,针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处理,首先应该基于退耕还林(草)工作开展,现阶段我国意识到此种思想的重要性,同时发布与退耕还林相关的政策,影响水土流失的最大因素便是林地以及草地的破坏,所以退耕还林(草)可以确保生态修复理念在水土流失问题中的有效应用。此外,调查治理区域的具体情况,掌握区域的气候与地貌等现象,依据水文。可以根据气候的条件把地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之后按照不同区域中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理计划,围绕修复的原则落实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在具体区域治理工作中,要对其加以封禁治理,保证治理地区效果得以提升。针对封禁地区的条件,要按照具体现象进行研究,提高生态修复的成效。
        2.3保护土壤资源
        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土方挖掘等过程产生大量的渣土,在堆放渣土时还会较大程度的破坏当地的土壤植物系统,因此在开挖施工时可设置专门的区域用于堆放渣土,避免渣土对土壤产生较大的破坏,施工时尽可能降低种植土的挖掘量。
        2.4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
        水生高等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并且被逐渐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元素以及一些重金属元素;水生植物能大大加速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浮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形成一道致密的过滤层,水流中的不溶性物质和有机碎屑会被根系吸附而沉降下来;个别水生植物对藻类繁殖有抑制作用,例如:用种植过石菖蒲的水培养藻,会破坏被培养藻类的叶绿素a,导致藻类的光合速率显著下降;水葫芦、紫萍和豆瓣菜,对衣藻、蓝藻和绿藻有抑制效应。在重建水生植被时选择合适的植物至关重要,应选择能适应并改善水利工程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植物。
        2.5健全制度,增加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
        在开展生态修复作业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规划的同时,还需要对资金渠道进行拓宽,对市场机制进行合理利用,起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的作用,通过目前新兴且有效的PPP 融资模式来拓宽融资渠道,并实现对融资机制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态修复投融资平台。此外要在施工项目中的概预算环节中引进水土流失治理费用的管理,将其充当专项费用,落实专款专用。
        结束语
        在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了解并应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满足生态建设的相关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能够使生态修复的效果更加明显,从而使生态修复的优化价值得以体现出来,最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盼.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5):278-279.
        [2]李旭.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233-234.
        [3]孙芝玲.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有力措施[J].吉林农业,2019(20):65.
        [4]于德志.浅析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8):110-111.
        [5]张志强.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珠江水运,2019(17):10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