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罗上1 印忠云2
[导读] 摘要: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设计,可提升区域内河流治理能力,落实环保政策。
        1启迪水务(上海)有限公司;2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
        摘要: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设计,可提升区域内河流治理能力,落实环保政策。本文选取长江太湖流域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整体上分析该区域水环境状况,其次对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说明,最后结合具体工程项目,重点研究解决水环境综合治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以期提升治理水平。
        关键词: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前言:为加强对小流域水环境的有效治理,在太湖流域施工走马塘拓浚延伸项目,促使综合治理方案的合理落实。项目起始于京杭运河,沿沈渎港、走马塘与张家港河联通,汇入长江流域,河道全长66.51km,主要建设内容为江边枢纽工程,设计建筑物57座,拆建桥梁项目47座,并且对沿线进行施工控制,实现对太湖水流域综合治理。为确保项目施工有效性,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一、长江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主要通过对流域整体情况、污染物排放、水质状况进行说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实施,促使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理念进一步加强,为提升方案应用效果,需要对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一)流域整体状况
        长江太湖流域跨越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区域,太湖流域的整体面积达到36895平方公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长较快,是我国人口较为集中,工农业生产水平发达的经济地带,对流域内水环境进行致力,对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
        太湖流域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其水域面积达到6134平方公里,其中河道与湖泊数量大约各自占有50%,其河道总长度为12万km,根据水流运动和地形条件可将相关水系分为西部山丘水系、中部低平原水系和沿江沿海水系,太湖流域主要湖泊有太湖、阳澄湖、滆湖、淀山湖、洮湖等等,其主要湖泊数据如表1所示:
        表 1 太湖流域主要湖泊数据
       
        (二)污染物排放
        截止目前,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问题仍然不容乐观,2019年,太湖流域共计排放污水总量为40.28亿立方米,流域内COD排放总量也达到了58.60万吨每年,其相关污染成分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废水,占比情况为35%,氨氮成分的年排放量为6.42万吨,总磷排放量为0.58万吨,对相关问题应提高重视力度,并且合理研究污染物形成原因,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污染物来源与农业面源和工业废水,具体包括化肥、农药和畜牧养殖。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如表2所示:
        表 2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水质方面问题
        根据实地走访调查,目前太湖流域地区的水质情况整体上不容乐观,属于劣V类水质类型,其中总氮、总磷和高锰酸钾等指标严重超标,不利于水体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工作重点应放在水体污染分析方面,根据不同的对策与管理措施,实现水质方面的有效治理。实践中,发现太湖流域中存在的总磷含量过高问题是影响流域水环境整治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对总磷物质来源进行分析,正视水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保障。
        实践研究中发现太湖流域中长荡湖、阳澄湖和滆湖是水流域面积较大区域,对相关水质情况进行的污染因素排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检测技术应用,发现总氮、总磷仍然是河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需要通过生物技术和化学方法,提升小流域水环境管理水平[2]。
        二、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环境保护工作不足
        造成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是水环境保护工作能力不足,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改进措施。在太湖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相关措施未能得到有效应用,使得治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水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人员意识淡薄造成的。实践管理过程中,虽然,针对目前区域内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体中出现的总磷、总氮含量超标,制定的保护措施,然而在具体应用环节,由于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相关工作未能落实到位,影响水环境治理效率提升[3]。
        此外,针对太湖流域而言,虽然在部分河道上设有闸口,然而,其实际作用不够明显,使得污水进入太湖流域中,形成水环境污染。水环境保护工作不足问题是目前影响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实现的重要因素,需要对相关问题提高重视力度,善于利用多样化的方式与对策,提升水体环境保护力度。同时,管理工作中,存在先进技术应用不足,未能采取网络监控手段,加强对流域污染状况的监督与管理,导致管理措施未能实现针对性应用。
        (二)治理过程参与度低,环保意识淡薄
        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重视相关人员参与度,发挥管理人员能力。然而实践治理工作中存在人员环保意识淡薄,对水流域治理参与度不够,影响实际治理效率。治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方案措施的选择上,未能在源头入手,存在“就湖治湖”未能形成全面系统的问题解决措施。例如,实践工作中对部分河流区域出现的蓝藻爆发问题,未能在污染源进行治理,只是单纯清理蓝藻现象。在治理过程中,由于环境保护意识较低,人员参与度明显不足,不利于河流区域管理方案的有效落实。太湖流域蓝藻污染如图1所示:
       
        图 1 太湖蓝藻污染示意图
        其次,管理工作中,存在部分人员意识较低,对水源治理未能提高重视力度,工作实践中未能抓住重点与核心,影响水污染治理水平提升。部分人员在工作中,关注湖泊内源污染问题和富营养化问题;而对河道治理方式、技术应用不足,未能对排污企业进行核查,导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小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能力发挥。最后,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总氮、总磷的排放标准进行差异化设计、采取标准平均分配方式,影响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管理工作中,由于现场施工的多样化,需要考虑不同技术条件对项目建设产生的影响,尽量规避施工不利因素[4]。同时,具体工作中,存在新水文环境下,现代河网水系研究不足,环保意识也相对薄弱。
        (三)流域管理制度不够全面,未能发挥指导作用
        目前,小流域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现有管理制度与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影响治理措施的有效应用,需要在日后工作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确保河流水环境治理效率。具体工作中,相关人员对完善的河流管理措施和治理手段缺乏认知,使得相关方面制度保障不足,影响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水平提升,相关制度设计也未能发挥对实践管理的有效指导。
        三、解决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技术与策略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力度
        太湖流域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对水源污染造成的负荷较大,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致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节约型产业,减少企业生产与加工过程对水源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应大力开发节约用水理念,加强对水环境保护力度。实践工作中,发现居民用户节水程度与水污染的治理速度存在稳定联系,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与引导,促使居民群众形成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
        实践中,针对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应进行停业整改,必要时可通过强制的措施和制度,确保该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针对目前太湖流域水污染和水体环境欠佳问题,应重视管理措施应用,并且对管理措施进行完善,提升流域综合治理水平。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对管理资源和技术进行优化,制定有利于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合适途径,为水环境保护技术方案落实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政府方面也应提高重视、加大保护力度,具体工作中,政府可调动社会资源和各种力量,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提升水流域综合治理效率。实践表明,在小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工作中需要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贯彻落实。例如,在美国田纳西河流治理中,当地主管部门通过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对水流域治理工作给予一定支持,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了对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相关措施应用,为我国河流治理提供宝贵经验,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河流实际情况,对河流治理技术进行整理和升级,发挥资金和技术在水流域综合治理中应用价值。
        (二)提高社会参与和环保意识
        项目施工中,为强化河流水域治理效果,需要关注人员参与性,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和施工能力进行建设,确保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科学合理。公众参与施工建设过程中,能够形成对先进技术的高效合理应用,确保太湖流域拓浚延伸项目施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发挥实际工作成果。具体做法参考如下,宣传人员可通过媒介资源进行水污染治理经验和技术方面的宣传。实践表明,提升社会公众对水体治理工作的参与感,可有效提升小流域水环境治理能力,确保各项措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治理过程中,环保部门应与污染单位和群众开展对话交流,针对区域河流水体污染中的治理难题和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促使水环境治理有序进行。
        街道方面在环保意识普及方面应作出主要贡献,针对小流域水环境环保治理宣传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采取现代化的技术和平台,对水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宣传提升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能力,由此积极主动参与水流域治理中,提升实际治理能力。实践工作中,应善于分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于环保意识淡薄、污染治理手段落后的问题应及时改正,为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提供便利条件。
        为确保社会力量参与水流域治理的积极性,需要对参与效果进行论证、促使相关决策行为更加科学化与民主化,实践工作中,应坚持兼收并蓄原则,对群众基础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吸收,促使小流域水环境管理工作更加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目前,我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对公众参与的内容少有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和相关环保工作落实由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专业化程度较高、普通民众参与度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应注重利用网络化技术,通过构建协商平台和共享机制的方法,实现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确保河流治理方案有效落实。
        (三)完善流域管理制度体系
        为发挥走马塘拓浚延伸项目应用能力,实现对小流域水环境系统的有效改善,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体系,对目前的水源检测系统进行完善,注重实现对指定区域管理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实现预期管理目标。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对其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并且利用网络化技术形式,对小流域水环境的重点监控,实现管理工作的进步升级。实践工作中,应加强太湖水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以此实现对流域重点区域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为确保各项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还需要完善流域管理制度体系,以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提升对流域内水环境的有效监控。
        实际工作中,在太湖流域构建了较多农业污染定点监测站,通过开展环境质量评估和预测预警,加强对管理过程的技术指导。健全流域管理制度体系,善于发挥管理制度应用优势,是确保治理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的重要保障。具体工作中,应严格落实环境执法监管制度,对城市给排水方面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管理与限制,为小流域水环境的有效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例如《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和应用,对地区水环境的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水污染治理中,对于水质的管理是各项工作的核心与重点,需要健全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通过对水污染行为的严格惩罚,提供相关人员的重视力度,为太湖流域水体治理工作提供可靠保证[5]。
        现阶段,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建立健全新型环境管理机制,可提升小流域水环境的整体治理水平,发挥先进制度的应用优势。目前主要做法是推动环境价格改革,提高污水排污管理费用标准,并且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征收总磷、总氮超标费用,实现排污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针对目前污水排放工作存在的费用征收不合理问题,应及时改进和调整,实现污水处理效率的明显提升,为新时期小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结论:综上所述,在研究解决小流域水环境治理问题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和环保意识,同时,应完善流域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相关技术应用水平。实践工作中,应看到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意义,善于利用先进理念和管理措施,为综合整治技术与方法的贯彻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祯,宋嘉美,潘彩萍.人工湿地在深圳坪山河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02):65-68.
        [2]叶林春.牛咀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9(04):35-36.
        [3]孙亮.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风险因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1):183+185.
        [4]夏志军.南方小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探讨[J].居舍,2019(25):95.
        [5]朝永阳.新形势下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挑战和机遇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7):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