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李贻涛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贻涛
[导读] 摘要:由装配式建筑的构建制作、运输、吊装、到装配组合,最后形成完整的建筑物各个环节应注意的事项入手,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可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身份证号码:44050619870907xxxx
        摘要:由装配式建筑的构建制作、运输、吊装、到装配组合,最后形成完整的建筑物各个环节应注意的事项入手,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可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施工要点
        相较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它环保、低碳、绿色、节能,代表着级后若干年内建筑发展的方向。做好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保证其按城市建设的需要健康发展
        1装配式建筑特点
        现代装配式建筑具有绿色、环保和低碳、节能几个显著的特点,代表着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方向,其现代化建筑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实现节约土地约,节约建材,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减少建筑垃圾等方面,建筑效益明显提髙。
        (1)可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在工厂制作建筑构件,预设好建筑内部供暖、供水、电力线路等设施,必要时设计好装修装饰。这样,一套标准化、集成化、个性化建筑产品在工厂便制作完成,运送至预定的场所组装便可交付使用。
        (2)与传统混凝土建筑相比,组装建筑因在工厂成套生产,没有建筑工地的施工扬尘,不会产生施工噪声,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可有效减少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干扰。与传统混凝土建筑施工相比,可以减少建筑垃圾83%以上。
        (3)装配式建筑墙板有很好保温、隔热效果,保温材料内置于与墙体内,同时满足建筑屋内保温隔热和隔声的需要。能有效减低室内釆暖能耗,由于封闭效果较好。可有效减少热损失,真正做到绿色、节能。
        (4)装配式建筑构件釆用符合低碳建筑要求的集成墙体材料,与传统混凝土建筑相比,能有效降低钢材、混凝土、木材、砂浆、保温材料、能源等碳排放,实际估算,降低比率超过10%以上。
        (5)与传统混凝土建筑业用工量大、成本高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构建多由机器在工厂集中生产,大幅减少了现场用工量。在用工荒日益严重的今天,能解决工人不足的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减少建筑企业用工压力。
        (6)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标志是干式作业,于传统混凝土建筑的湿式作业相比,节约施工用水效果十分明显。日常施工一般可节水约60%以上。
        2装配式建筑安全施工方案的编制
        装配式建筑施工前须制订安全可靠的专项施工方案,技术指导人员应认真阅读并充分理解、吃深吃透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等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内容、施工计划等内容全面详尽的工程施工安全方案。
        方案后还应附有编制说明,说明内容包括方案制订的依据和建筑施工工艺技术、施工安全保障措施等。对用工计划、相关图纸等内容也要有说明。
        确定施工安全保障措施要具体,设备投入、人工投入要与现场实际使用量相符,数据计算、验算要单独列出计算书,计算依据要与有关标准规范相符。
        方案制订完成后,须经过包括结构设计和起重吊装、施工等5名以上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专家论证。通过专家论证才允许开工。
        3装配建筑构件的堆场管理
        3.1应在离施工现场最近处堆放构件
        装配建筑构件堆放场地的位置应尽量在距离施工现场最近处选择,放置顺序与安装顺序相一致,并根据构件的形状,合理选择堆放形式,以保证不受其他施工作业的影响,尽量避免倒场等二次搬运。还要注意堆放场地地基承载力,在平原地区地基比较容易满足对方要求,在山区、丘陵等地形复杂区域,首先要整平、特殊地块还需要硬化,排水设置要良好,避免水浸。
        3.2构件存放应合理
        墙板存放可采用竖向方式,其他如楼面板、屋顶板及粱、柱可平放,有些平放不合适的也可或竖放。平放时,在构件间加垫木质或塑料垫块,垫木或垫块须符合相应的承载力要求,以构建堆叠稳定为前提确定堆叠层数,不允许出现垫木或垫块错位。
        除考虑装配建筑构件垂直荷载承受能力外,剪应力和弯曲应力承受能力也应充分考虑。竖放时的构件应搭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插架或靠架,并保持适当的角度,防止构件倾覆损坏。
        4 现场安全控制
        施工前做好入场施工工人的教育培训工作,让其了解施工涉及的安全技术。一线施工工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没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是他们的短板。装配式建筑需要一定的技术,如不加以培训,仓促上岗会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装配建筑企业再招用工人时应设一定的标准,吸收一定数量的掌握初步技术的工人,并在招用后加强技术培养和培训,初步形成装配建筑员工职业技术培训长效机制。
        起重设备司机、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须保证持证上岗,实行岗位准入。项目负责人应按相关要求对操作工人釆取定岗作业,实行岗位责任制。项目技术负责人应负起责任,对施工工人从工程工艺、工序及作业要点和安全技术要求等内容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施工安全进行。
        5装配建筑构件吊装施工
        5.1选择与构件相匹配的吊装设备及吊具
        实际施工作业中,应根据现场的用地条件和建筑构建的外形、重量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吊装设备。制订好安装、拆卸方案及事故处理预案。
        塔式起重机的起吊半径应适合施工地形条件,能承受装配建筑构件的最大重量,根据具体施工要求合理确定塔式起重机的安装位置和数量。
        塔式起重机安装完成后,应先进行测试,以保证各项安全指标的落实。其保护装置须齐全,保持机况良好,维修保养及时、到位。
        5.2做好吊装作业的准备工作
        吊装开始前,及时制订吊装施工工作方案,组织指挥体系要健全,有项目部确定专人担任现场总指挥,负责协调构件参加吊装作业的施工人员。选择具有专业技术工人实际操作,责任到人。
        人员到位后对吊装设备、吊具进行仔细检查,保证起重机螺丝及钢索正常。正式吊装前先对最大最重构件进行试吊,确定塔式起重机承重力能够承受构建重量后才能正式吊装。吊装作业时注意电力线路、道路及周边环境,发现隐患及时釆取措施。
        此外,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对吊装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吊装作业中要引起足够重视。
        5.3正式吊装施工
        吊装装配建筑构件时一般釆用平衡吊具,特别应注意钢索与建筑构件的水平夹角,吊点合力与构件重心在垂直方向上重合才能保证安全起吊。在构件上要设置好缆风绳,保证构件不会出现偏斜和大幅度摆动,保证构建的平稳吊装。
        5.3.1设置临时支撑
        装配建筑构件吊装放到预定位置后需要进行临时支撑,以便完成结构的固定安装。临时支撑的位置和数量要根据构件的重量和形状设置,以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
        临时支撑与装配建筑构件及放置构建之间用预留螺栓锚固连接。安装完成前塔式起重机或吊具的吊钩不能提前摘掉,以防临时支撑承重力不足导致装配构建倒塌。
        5.3.2做好装配式建筑施工地点的边界防护
        装配式建筑虽不像传统的混凝土建筑对环境影响大,但施工时对外界的防护工作也必须跟上。脚手架、塔式起重机、材料构建堆放等都应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根据施工工艺脚手架可釆用悬挑式或落地式等类型。
        装配建筑的外墙构件中应预留外架连墙件连接螺栓孔。外脚手架的搭建要充分考虑吊装施工工艺要求,对规模过大、超重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构建的吊装及时组织专家评审,以确定是否能够吊装。
        不能将外脚手架用作构件吊装的临时支撑。对于在无任何防护措施下进行起吊的危险操作必须及时制止。主次梁安放到位后立即悬挂安全网。
        5.3.3现场部分需要现浇构件的现浇施工
        安装过程中需要临时浇筑部分构件,现浇施工前需临时搭建支撑体系,临时支撑体系要有足够的荷载承受力,不能过大或过于集中。待浇筑的构件达到下一步施工要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后才允许拆除临时固定措施。
        6结束语
        装配賣建筑集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于一体,作为新的施工方式和手段,问世时间短、技术要求高。施工前需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中须有新技术作为支撑,对涉及的施工场地选择、建筑构件的制作运输、吊装组合都应一丝不苟,将岗位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严格操作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宁.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情况分析及展望[J].工程质量,2016,34(1):12-16.
        [2]罗杰,宋发柏,沈李智,等,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若干要点研究[J].建筑安全,2016,31(8):19-25.
        [3]赵林,修龙,蒋德英.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建筑技艺,2016(8):92-94.
        [4]李颖,李峰,邹宇,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评估[J].建筑技术,2016,47(4):305-3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