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邓忠义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8期   作者:邓忠义
[导读]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的不断推进,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也应积极探索,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基层群众文化道路。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尖山乡乡村文化服务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  657203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的不断推进,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也应积极探索,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基层群众文化道路。
        关键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措施
       
        引言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是我国6亿农民良好精神风貌与文化魅力的切实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如同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照亮了美丽乡村的各个角落,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缕生机和活力。
        1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落实,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备受关注,我国正处于经济生活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在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之中,我国必须要抓住转型期所产生的各类变化以及发展要求,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点,以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为依据,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此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水平,保证农村地区也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以及潜能。其中新时代背景之下的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管理层除了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工作的大力落实之外,还需要明确基层群众文化的细节要素,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这一工作的大力落实。但是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较慢,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直接被忽略,大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对这一工作的认知出现了方向上的偏差,难以真正的意识到基层群众和工作对推动政治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还没有将这一文化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之中,严重束缚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以及繁荣。
        2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基础设施简陋,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各地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一些乡村群众在闲暇时间往往聚集在一起打牌、聊天,文化生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地经济落后,文化基础设施简陋,用于文化生活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这就给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阻力。部分乡村甚至没有文化站,没有群众活动场地,没有文化活动内容,导致当地群众以扑克牌、麻将等娱乐项目来消遣农闲时间。
        2.2思想观念守旧,文化队伍薄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年推进,近年来农村多数青壮年选择到城市打工,留守在农村的人群多为老人、孩子。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思想观念守旧,文化素养偏低,部分人群只有小学文化,因此对文化生活的概念认知模糊,参与热情不高。加之部分乡村文化站的从业人员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自身的理论水平、执业素养与实际工作的开展不匹配,导致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始终处于低迷态势。
        2.3活动形式单一,集体意识淡薄
        就当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状看,多数地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往往以满足个别群众的口味为主,导致一些新型文化活动项目难以顺利推行。比如,部分农村仍然以受众度较高的电影、歌舞表演等形式为主,忽略了图书文化、传统文化等文化形式,基层群众常常抱着凑热闹的心理,始终保持观众的姿态,并未亲身投入文化活动。甚至一些群众宁愿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也不愿参加群体性文化活动。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发展政策,稳定资金来源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也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一方面应继续保持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提升宏观调控能力,为文化活动的开展与传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此外,拓宽基层群众文化团体资金渠道,在政府资助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助、个人资助等模式,改变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团体的生存和发展模式,破除基本收入难以自给的魔咒。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支持,稳定农村基层的资金来源,提升基层文化的活力,从而引领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文化在农村开花结果。
        3.2组建能力强素质高的工作队伍
        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深入实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更细微的工作内容,而伴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依托和载体,以及文化开展的平台,这就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组织架构、优秀的领导班子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及时学习党和政府实施的政策,把握基层群众文化方向,聆听农村群众的声音,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领导集体应深入了解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不同需求,更加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在提高他们工作能力的同时,创新引进培训班、进修班模式,不断充电提高,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改进,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从而具备优秀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应该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提升相应的薪资待遇,推出积极政策,吸引人才到基层、到农村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实施团体更加稳定。
        3.3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文化形式
        服务设施是实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文化工作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目前农村基层普遍存在设施短缺、缺乏维护、甚至损毁破坏等问题。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基层部门应不断改善文化服务设施,补充更新短缺的基础设施,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施更新能力,保证农村群众所需的精神食粮。在完善基础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应加强设施的管理和应用,防止设施的破坏,保障其长久运转,造福农村群众。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应因地制宜,在推广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应抓好、保护好自身的特色文化,并创新发展变“特色”为“亮点”,在全社会营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创新文化的发展形式,积极组织特色文化展示和演出,使自身文化走出去,吸取其他基层群众文化的精华为自身所用,这样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才能保证多样性和流动性,提升文化的生存活力。同时,将新农村建设思想和城镇社区文化相结合,通过帮扶共建,集各家之所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打造群众喜爱的基层文化团体和优秀的文化作品。同时应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摈弃落后的文化方式,改变文化思路和形式,利用农村大舞台、农村大讲堂等形式不断促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群众带来更多更加新颖的多元化文化服务。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大量农村人口陆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关注农村人口,切实解决现有农村人口的吃、穿、住、行等现实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农村基层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进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开展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已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朱军霞.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J].吉林农业,2019(21):109.
        [2]靳红梅.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培养农村文化自信[J].中国地名,2019(06):43.
        [3]党一.浅析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文化产业,2019(11):4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