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韦杏萍
[导读] 摘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工作,调控了土地的整体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矛盾逐渐增多,进而对农业生产,经济稳定和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地资源规划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身份证号:45022119721210XXXX
        摘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工作,调控了土地的整体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矛盾逐渐增多,进而对农业生产,经济稳定和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地资源规划管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
        引言
        土地规划管理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城乡建设有序展开的手段,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价值的前提,是依法行政的依据,是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举措。本文主要探讨了现阶段中国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任务,了解了土地规划的概念以及意义,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土地资源的合理化运用。
        1土地规划的概念
        土地规划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有关不么按照当下国家实际的经济发展需要,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合理安排,意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的规划必须以我国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为依据,不可过于重视人为的发展需求,规避土地资源的浪费[1]。
        2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土地规划管理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在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资料管理土地规划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尤其当前“互联网+”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管理效率与规划信息管理水平,以快速更新数据信息,满足国土资源等工作展开的需要。建设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土地资源数据管理成效,同时降低土地规划管理成本,更利于土地规划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3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的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且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影响,导致土地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加之管理人员对土地规划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相关经验与专业知识技能,严重阻碍了系统建设进程。二是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期长且投入大,无法实现与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步展开,加之又同时涉及规划布局与指标等要素,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后确定,导致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于规划编制发展。三是当前的土地规划体系分为省市县乡村共五级,各级规划定位、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异,系统信息量、侧重点也多有不同,且存在横纵之间的复杂联系。应当尽快建立统一的系统建设标准,统一软件接口与文本格式等,真正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规避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最终实现各级规划管理系统高效融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应针对当前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提高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2]。
        4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设计
        4.1建设要求
        根据某市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一是为国土资源规划编制与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二是由传统内部管理系统逐步向开放式管理系统过渡优化;三将加强规划编制与管理中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法作为建设的研究重点;四是应当突显系统操作的规范化与自动化等优势特征。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不能盲目推进,应当切实围绕信息化水平与管理现状展开,按照规划流程,结合最新地形与地籍数据,贯彻全面规划与试点先行等战略,迎合辅助决策与规划编制等管理需求,合理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以迎合信息时代发展态势。
        4.2系统建设思路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由相关人员、软件、土地数据库、技术标准与规范、硬件与网络体系共五部分组成。相关人员主要涉及规划管理人员、规划技术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

软件主要包括业务管理系统、规划编制系统与成果核查系统等。土地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规划数据库、专项数据库等。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包括规划编制规程与规划技术指引等。硬件与网络体系主要涉及输入输出设备、处理与存储设备、网络体系等[3]。
        4.3系统总体框架
        在建设思路的指导下,设计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总体结构分为数据服务层、搜索库引擎和应用程序客户端。其中数据服务层用于提供系统运行需要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数据库引擎层用于访问、操作(非)空间数据。应用程序客户端层用于维护规划系统与日常业务处理。
        5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5.1建设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库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采取自上而下的编制方式,各级土地规划基础图的比例尺不同,给各信息化平台的衔接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本次设计的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应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库,还需加强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从而为各级规划编制与总体规划审批提供价值依据[4]。
        5.2加强系统数据交换
        同级土地规划管理系统对上级部门的土地审批工作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审批基准也应当以同级信息系统为主。省市级同时掌控管辖内的县级信息系统与城区信息系统。对此,需要加强各级系统控制,尤其是县乡级库与省市级系统间的管控,并应当满足数据交换的要求。审批后自动在省市级库中同步更新,以缩小省市级库、规划审批之间的精度等指标要求差异,同时能够规避重复工作现象。除此之外,应当加强数据的现势性与共享性。数据是系统建设与维护运行关键要素,尤其是高度共享的数据,能够进一步促进系统效能的发挥。数据共享范畴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需要体现在行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共享,还需实现行业间的数据集成。
        5.3落实监测与评价机制
        为确保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应当加强对规划方案执行的监测力度,实时检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落实情况。土地规划信息化系统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当综合城市建设用地动态监测与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地籍变更调查等,采取综合监测手段,实施监控土地利用变化与规划方案实施情况,以全面掌握规划落实情况。总体规划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等特征不能忽视,掌握规划情况的同时,应当加强评价体系的设立与优化,落实土地规划方案的同时,逐年评价规划方案执行效果。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了解与补充总体规划实践中的不足。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的规划项目或计划,应当严格围绕评价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动下,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越发自如与成熟,尤其是各种土地管理政策规定的颁布,宏观调控层面上的土地规划地位不断提升。规划信息系统是基于现代GIS软硬件技术的规划编制管理应用软件,在创新规划编制与金土工程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应用价值[5]。
        结论
        综上所述,规划设计是合理分配与使用土地资源的重要前提,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土地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速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进程,以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凡.浅谈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山西农经,2018(21):40.
        [2]邓春根.浅谈如何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2):66-67.
        [3]荆杨阳.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1):83.
        [4]邹存刚,揣杰琦.浅谈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性[J].民营科技,2018(11):194.
        [5]邱宪丽.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的研究[J].居舍,2018(31):196+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