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广西南宁 530029
摘要:本次研究主要围绕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结合相关资料以及经验的基础上,对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研究成果优化调整了漓江流域的监测断面,在保留原有的5个断面基础上,经过增补,漓江流域调整到了15个监测断面。
关键词:漓江流域;监测断面;优化调整;技术方法;应用
在流域水环境监测与管理过程中,流域地表水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将流域水环境质量科学反映出来,也可以作为水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有利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若想提升水环境监测水平,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进行合理设置,使监测断面能够科学、客观反映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大,流域地表水监测工作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因此,为了可以满足各方面发展需求,需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制定优化技术方案并有效应用。
一、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现状以及优化调整必要性分析
(一)漓江流域监测断面现状分析
漓江属珠江水系桂江支流的上游,是桂江的一部分,发源于广西兴安县西北部的越城岭主峰猫儿山,终点为平乐三江口。流经兴安、灵川、桂林市区、临桂、阳朔、荔浦、平乐等6个县1个市区,全长214公里,流域面积12285平方公里[1]。
查阅了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官方网站信息,“十三五”以来,国家和自治区行政管理部门在漓江流域持续开展了水质监测,漓江流域共设置了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断面现状如表1所示,漓江流域支流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现状表
.png)
表2 漓江流域支流情况汇总表
.png)
对漓江流域监测断面进行了统计,通过表1可以看到,漓江流域只设置了5个监测断面,其中干流3个,支流2个。干流的断面只设置在重要保护水体和污染源控制区内,其他属性的位置没有设置断面;支流只在流域面积相对较大,且经过县城的荔浦河和甘棠江设置了断面。
对漓江流域100km2以上的支流进行了统计,通过表2可以看到,100km2以上的支流共有15条,设置了2个监测断面。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支流有2条(恭城河、荔浦河),只有荔浦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流域面积达到4282km2的恭城河没有设置断面。500-1000km2支流有5条(甘棠江、田家河,二级支流为榕津河、马岭河、西岭河),在甘棠江设置了1个监测断面;100-500km2支流有8条(奇峰河、潮田河、桃花江、灵渠、兴坪河、黄沙河、涧沙河、南圩河),没有设置监测断面。
(二)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必要性分析
通常情况下,水质监测断面优化设置,主要是借助监测资料,科学的对流域水环境进行级别以及类型划分[2]。并且在空间层面,结合水质监测断面的必要性以及近年来沿程的实际变化现状,合理的对水质监测断面进行布设,保证流域地表水断面,不仅可以满足持续对水环境资料进行积累、对地表水环境进行评价、深入分析流域地表水趋势等需求,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流域水环境以及水污染的变化情况进行掌握,从而快速的作出预警预报[3]。
漓江流域干支流设置了5个监测断面,干流仅在重要保护水体和污染源控制区内设置断面,虽然可以监控饮用水水源地和污染源控制区的水质情况和变化趋势,但是在行政区域责任划分方面无法提供监测数据的支撑,流域范围内各县级行政区域无法说清交界的水质,在水环境管理、水质考核、压力传导方面存在缺陷;支流仅在荔浦河和甘棠江设置两个断面,针对其他较大的或者重要的支流没有得到监测。因此必须对漓江流域的监测断面进行优化调整,才能适应最新的要求[4]。
二、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十三五”期间,无论是全国各大流域,还是漓江流域,监测断面在客观反映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污染治理成效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水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入,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的问题逐渐浮现。
第一,部分水系比较复杂的跨市界河流以及跨界双方关注度大的三级或者以下支流,没有设置监测断面,即便已经设置,但部分断面也无法为分清交界双方的水污染防治责任,模糊性较强[5]。
第二,部分交界断面只设置到跨市层面,跨县一级没有设置断面,因此最多只能划分城市之间责任,无法通过监测数据将水生态保护的责任和压力传到县一级。
第三,在部分城市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其整体的监测断面数量比较缺乏,不能客观的将城市水环境质量反映出来,阻碍了水环境质量的科学改善。
第四,部分断面受到流域局部调整、水利工程以及城镇改造建设等因素影响,少部分断面在利用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本的功能和作用。
三、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
在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过程中,首先要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水体功能作为调整的依据,确定调整原则,研究出一套调整的技术方法,才能科学的开展流域监测断面的调整工作。
(一)断面优化调整原则的确定
第一,科学性原则。采取相对科学的手段,将科学评价与考核排名有效融合在一起。并且需要将“十三五”国家网作为主要依据,对流域面积以及河网密等流域自然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的进行考量[6]。同时,针对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需要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点增设。而对于流域面积大于500km2的跨省、市界河流,应该实现河流全覆盖和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对于干流和较大的支流,应对跨县界断面设置监测断面。
第二,代表性原则。需将流域与区域科学结合起来,依照实际现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重大调水输水水源地等断面进行重点且适当的增补。同时,针对重要水体断面,需要对流域进行精准且客观的评价,能够对漓江流域主要的水体情况进行详细且全面的掌握。
第三,延续性。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延续性和可比性,应该在原有断面基础上进行增补,或者适当合理的调整,原则上原有监测断面都应该予以保留。并且,针对增加的断面,应该优先考虑拟建设和已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断面[7]。
第四,全面性。将流域水环境状况全面反映的前提下,承接水功能区监测职能,确保可以达到漓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评价需求,从而为水体使用功能的良好实现提供保障。同时,需要依托于现状,对水量、水生态监测指标进行逐步的增加,以便可以更好的推动漓江水质监测向水资源、水生态监测过渡[8]。
(二)断面优化调整的技术方法以及要求
第一,断面设置范围。断面要基本覆盖各大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以及跨省和跨市的主要河流(流域面积500km2以上);基本覆盖省界矛盾突出的河流;对于干流和较大的支流,应对跨县界断面设置监测断面;覆盖列入国家重要江和湖泊水功能区划的河流[9]。
第二、断面设置的具体要求。首先,应客观反映河流水环境状况。断面尽可能选在水质均匀的河段,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对主要支流入汇口前应分别设置控制断面;大型的工业园区、开发区、入河排污口下游应考虑设置控制断面。其次,设置跨界断面时应尽量选择交界位置,断面与行政区界线之间应无排污口或支流汇入,避免上下游责任不清。最后,断面位置要考虑交通可达性和采样便利性。
(三)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方法
依据断面调整原则和技术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漓江流域河流数量和监测现状,对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进行优化调整,调整方法主要包括三类:保留、移动、取消和增补。
第一,保留断面。对于能够客观反映漓江流域水质状况,且满足调整原则和技术方法的现有监测断面予以保留。
第二,取消断面。对于上下游断面距离较近且功能重复,或者断面监测目的不明确,意义不大的断面予以取消。
第三,增补断面。调整原则和技术方法中要求的,但流域中部分干流和支流没有设置断面的,应予以增补。如在部分流域面积满足要求的支流汇入口前应设置监测断面;干支流中跨省、市、县界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重大调水输水水源地或重要水利工程所在水体应设置监测断面。
(四)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方法应用结果
对照以上技术方法进行优化调整,漓江流域监测断面调整为15个,干流有7个,支流有8个。原来5个断面功能属性均满足技术方法要求,予以保留,并从干流增补了4个断面,支流增补了6个断面。
干流方面,干流流经的兴安县至灵川县,雁山区至阳朔县,阳朔县至平乐县没有设置交界断面,因此按照技术方法在干流跨县界位置各增补1个断面;阳朔县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大县,旅游业所带来的生活污染源可能会给干流带来影响,为了反映污染物控制情况,按照技术方法在阳朔县城下游增补了一个渡头村断面。
支流方面,对照技术方法,对原来没有列入监控的最大支流恭城河增补了4个监测断面,分别位于入河口、恭城县至平乐县交界、广西至湖南交界出境处、湖南至广西交界入境处;灵渠和桃花江虽流域面积不满足500km2,但灵渠属于重大调水输水水源地,桃花江属于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地,且是临桂区和秀峰区跨界河流,因此分别增补1个断面;流域剩余的10个支流因流域面积小,不属于跨市界河流,对照技术方法也无其他重要的功能属性,因此暂不增补断面。
断面优化调整应用结果如表3所示,调整前后的监测断面如图1、2所示。
表 3 优化调整后漓江流域监测断面情况表
.png)
图1 优化调整前漓江流域监测断面图 图2 优化调整后漓江流域监测断面图
结束语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强化,地表水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也必须顺应趋势的发展,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表水质量,因此对流域监测断面的优化调整,已成为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通过对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的现状和调整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结合相关资料以及经验的基础上,对漓江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优化调整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延续性四个原则和两种技术方法,采取保留、取消和增补三种调整方法,对漓江流域监测断面进行优化调整,在保留原有的5个断面基础上,经过增补干流4个断面和支流6个断面,最终漓江流域调整为15个监测断面,使漓江流域水环境监测更为科学和全面,水环境质量更为客观和准确。
参考文献:
[1]王海云,刘德富,张成成,廖涛,谭飞帆.基于ETM+遥感图像的漓江水系生态环境变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v.51;No.459(06):1112-1114+1127.
[2]代俊峰,杨艺,方荣杰,等.漓江流域上游水质分析和污染物定量分割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4).
[3]李延东.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优化设置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38(06):54-56.
[4]唐晓青,张明华,孙丽,万宝春,王敏达,孙倩,谢剑锋.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地表水环境监测路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7,33(02):23-26.
[5]张丽华,代俊峰,莫磊鑫,等.下垫面对漓江上游小流域氮磷污染排放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8.
[6]黄信望,卢远,蔡德所.漓江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分析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4):166-170.
[7]徐宁涛,黄丹.漓江流域上游水质评价与生态需水量研究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44(6).
[8]弓晓峰,陈春丽,赵晋,等.鄱阳湖乐安河流域水质监测优化布点分析与观察[J].湖泊科学,2019,18(005):545-549.
[9]白亮,张英宇,李莹玉.闽江流域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优化布设[J].环境科学导刊,2018(06):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