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开放空间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黄榜斌
[导读] 摘要: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虽然纷繁复杂甚至于具有百家之言的特点,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公共开放空间应该更多的以人性化为主旨进行设计[1]。
        陕西方圆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虽然纷繁复杂甚至于具有百家之言的特点,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公共开放空间应该更多的以人性化为主旨进行设计[1]。本文对芝加哥艺术学院南花园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作了实例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以期研究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大众行为;公园开放空间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俞孔坚先生曾经说过:“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是充满诗意、充满人性和充满故事的。这样的场所出现在五十万年前山顶洞内的平台上,那时,‘北京人’们狩猎回来,在洞内架起篝火,分享着一天的猎获。这样的场所出现在五千年前半坡村中心的黄土地上,那时,先民们走出各自的草棚,载歌载舞,共庆平安或准备出征捍卫家园;同样,这样的场所出现在克里特岛上的一个不规则的锲形平台上,美农王族及大臣们观看来自小亚细亚的美女的歌舞;在古罗马的广场上,公民们辩论政治,讨伐不称职的官员……这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却充满着含义。它们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场所便失去了意义[2]。”
        高度文明的今天,公园开放空间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认识,然而设计不尽如人意,问题多多。下面这些现象让我们叹息与无奈:阳光下的世纪广场和“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在炎炎夏日无人问津,“豪华高档”的几何化道路“缈无人烟”……究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公园开放空间的活动主体——大众行为因素。的确,许多设计师卖力地为大众创造各类“美好”的空间,结果却往往非人所愿。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常与设计师的构想偏离甚至背道而驰。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对于公共开放空间与大众行为互动关系的研究,对于目前空间的有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1]。一个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干它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即公共空间的生存依赖干使用者-一人的感受。赖特曾经折服于老子的一句“凿户煽以为室,当其无,有为室之用”,在我们看来,这句话揭示了空间的存在价值就是其实用性,可为人所用。并且好的空间促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城市美好形象与特色;满足人们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的需求,塑造城市公众的良好行为风尚;唤醒一味醉心于形式而忽略大众行为因素的错误意识;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是设计师自始至终所应努力追求的。使公园开放空间与大众行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充分关注市民的休闲生活。
        2 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诠释
        开放空间(Open Space)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含义。它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定义者的研究方向以及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着。
        2.1 国外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解释
        最早对公共开放空间做出现代化意义上解释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这部法律是在英国伦敦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包括在伦敦在内的英国的城市进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管理。这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之后的将近两个世纪英国都在延续这部法律的效力,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开放空间法》横空出世,这部法律在正文对公共公开放空间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20 的用地有建筑物,用剩余用地作为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3]。
        2.2 国内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解释
        在早期阶段我国的一部分学者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解释是:“开放 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 憩空间等[4]”。

但是国内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除了 初期阶段的解释,在这之后也有其他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其中得到最多认同的就是认为,开放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要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 场、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围内。 鉴于以上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众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就可以大致 梳理出公共开放空间更加普遍的一般情况下的解释,也就说公共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体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包括绿地、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敞地、农林地、滩地、山地、城市的广场等空间。
        3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园开放空间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人工取代天然与不恰当的尺度公园开放空间设计中,经常人工取代天然,片面强调宏伟,推崇“唯大、唯直、唯平、唯美”,华而不实。美国风景园林界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自然原野地开辟为公园,但这种思想却不被我们所接受。形式雷同单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单纯追求形式,无视大众行为,为观赏而不为参与。功能低俗,文化品位不高。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超密度开发[6]。
        4公园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4.1设计人性化
        对于我们的设计师来说:“任何设计都是与人的行为打交道”。今天,设计的“人性化思潮”己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向。“呼唤人文关怀”决不是一个口号[4]!然而近几年来,景观设计界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却丝毫不减。设计师们更多的是一味倾心于主观的美感意识,神韵和风格,对使用者的空间行为缺乏足够的考虑。人性化设计原则是指以普通人的生理、心理尺度需求和活动规律为出发点,设计出满足人们物质和心理需求的美观、舒适的空间环境。美国建筑师及环境规划师劳伦斯•哈普林指出“设计的意义在于将现实生活中人的因素纳入设计,考虑人们的生活和活动,设计才有意义”。可见,公园空间的规划设计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评价公园空间是否受欢迎,以及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当通过人们对公园空间的利用效率和认同感判断。利用效率高说明是符合游客心理行为需求的积极的游憩空间,反之,则被认为是消极的游憩空间。
        4.2整体性原则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在公园营建中都不可或缺,营建公园游憩环境应当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的思想贯穿始终,明确“游憩活动—游憩空间”相互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在深入了解游客游憩行为心理和游憩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将人的主观意识(心理空间)与客观环境(物理空间),在形态、结构上和内容上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公园开放空间、大众行为以及景观参与性进行了探讨,好的空间是被大多数人肯定并使用的。设计者应该具备准确的预知能力,尽量做到“计算个体全部行为”,对大众行为提供最充分的支持,并对破坏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和约束。
        (1)设计必须是连续、互动的设计。景观设计是“没有句号”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大众的需求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必须遵循连续、互动设计原则,建立良好的使用评价体系,加强回访制度。
        (2)公园开放空间可以没有游戏娱乐等空间,但绝不能有安静休闲绿色空间的缺失。生态性是公园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绿色空间设计必须遵循“绿量原则”,尽量增加绿量和绿视率,采用群落生态结构的复层绿化,从身心方面为大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憩、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梁雪,肖连望. 城市空间设计[M]. 2版. 北京: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美]斯坦纳著. 俞孔坚等译.生命的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5):78-84.
        [4]王玮琳,雷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8(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