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矿信息中心 河南省 450012
摘要:信息时代,创新地质资料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已成为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在其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地勘单位实情相结合,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明确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目标及整体规划。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需要参考并使用相关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各项工作。其中相关的规范有:《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南(实行)》等,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局属基层单位地质资料数字化现状、然后分析了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及重要性,最后阐述了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方法。
关键词: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问题;方法
前言:使用设备如扫描仪、DC(数码相机)等,对地质资料实施数字化扫描加工,将扫描加工后的地质资料转化为存储在Magnetic tape(磁带)、Disk(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同时可以被Computer(计算机)识别的Digital image(数字图像)等不可编辑的数据集的处理过程,即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而促使原始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得以实现的一项重要工作则是数字化,与此同时,建成原始地质资料Dataset(数据库)的基础条件也是数字化。数字化能对库存原始地质资料有效保护,能将原始资料寿命延长,也能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在找矿领域中广泛应用了地质找矿新技术、新方法,形成的原始资料的存贮方式由传统纸介质转变为数字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变革了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也转变了原始地质资料管理模式,传统纸介质档案、手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需要向新型管理模式(电子信息时代的)转变。地质资料管理发展方向逐渐转变为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同时地质资料形成、存储、管理及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也逐渐成为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
1现状分析
我局原始地质资料均存储在各基础地质勘查单位,从起初到至今为止几十年来,Computer在地质资料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部分成果地质资料也已被制成电子文件,如2006年以后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大多数基层单位还建立了相应的成果涉密登记数据库、成果目录数据库。原始地质资料中只有像GPSRTK测量技术、数字测图技术这样少量的电子文件直接形成原始电子数据,且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以往的原始资料和成果(2006年之前)存储方式均是纸介质存储方式。地质十一队于2014年在局属基础地质勘察单位中筛选的成果资料有五百多档、原始资料有十五档,同时对筛选出的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实施数字化,其效果非常显著,并位居局属基础地质勘察单位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首位。但是根据实情不难发现,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相差甚远,大部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如表格式的目录检索、调阅等。
2紧迫性与重要性分析
2.1原始地质资料必须依法收集并提交电子扫描件
根据相关《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可知,应依法收集并提交原始地质资料,同时根据《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细目》可知,原始资料需收集并提交纸质复印件;按照法律法规不需收集并提交原始地质资料,应收集并提交“原始地质资料文件目录”;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可知,相关馆藏机构及受委托单位应第一时间对2012年之前只收集并提交的纸质原始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可知,根据本通知,需一并收集并提交原始地质资料的成果地质资料及“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细目”。部分省份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必须依法收集并提交电子扫描件。
2.2地质原始资料“老化”问题严峻,抢险工作迫在眉睫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在地质工作中,各基础地质勘查单位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各种各样的地质资料。这些原始地质资料是从国家投入的巨额勘探资金中获得的独特信息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孤立的资料,无价的,汇聚了几代地质学家的心血,是地质工作的历史记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原始地质资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印刷技术、储存条件等以及历经的时间非常久远,因此出现了诸多现象,如虫蛀、字迹不清晰褪色、纸张脆化等。部分图纸信息看不清,无法识别和使用;部分地质资料如图件等由于被频繁使用,再加上使用者在使用时疏于保护,造成许多图件被磨损、有折痕,严重时还出现了开裂问题;部分野外手图因为工程工期长、使用频繁、归档意识淡薄、不重视保护等原因,有汗迹、透明胶粘贴现象,在入库前就已磨损,而透明胶粘贴处也因胶的腐蚀而损坏,使地质信息无法辨认,若想弥补这些损失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紧急地修复这些受损严峻的地质资料。越早开展地质原始资料数字化工作越好。
3主要问题简析
3.1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缺少总体规划
在过去的原始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中,地勘单位没有从整体上研究数字化建设的课题,而是依据每个项目的要求逐一构建了独立的档案或地图管理系统,提供的服务也只是简单的目录查询、借阅等服务,但不能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如地图浏览、数据查询、数据下载、特殊应用、元数据互联等,以致原始地质数据数字化建设中出现各种问题如资源浪费问题、重复建设问题等,对地质资料的有效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3.2原始地质资料相关管理者缺少较高的综合素质
相关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管理工作属于一项高专业性、强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多、涉及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也比较多。这就要求原始地质资料相关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Computer Technology、地质学、档案管理学等,才能胜任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管理工作。但鉴于目前地勘单位原始地质资料相关管理者配置现状,一些原始地质资料相关管理者不仅缺乏计算机应用技能,还缺少数字档案管理经验,地勘单位需要定期开展培训、进修及学习等活动,以便提高原始地质资料相关管理者综合素质。
3.3相应的信息系统技术严重缺乏
于2013年5月,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使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具有标准性和依据,颁发了《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南(试行)》。但是若想使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管理得以有效实现,必须要有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原始资料目录数据库作为支撑,数字化后的原始资料就像一盘散沙,还有很多需要处理的问题。如:转换新、旧标准类别代字的问题,国家档案行业标准《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于2008年实施,划分全部地质专业项目的原始资料类别为底、测、观、探、样、试、录、像、综、文10大类。而根据不同的研究专业项目,划分的分类存在差异,类别代字也存在差异,比如2008年之前的原始地质资料分类详见表1,每类分别有代字:底、测、观、野、矿、录、验、水、物、地、设、研、样、综、文、设、研、钻、像、油、图、表、坑、用、像、片、资等27类与之相对应。
表1 2008年之前的原始地质资料分类详情
.png)
国家地质数据中心于2011年在两省(浙江省、黑龙江省)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六个地区实施了原始地质资料清理数字化试点工作,实践了原始档案新旧标准转换,同时构建了原始地质目录数据库,研发了清理登记软件系统,建议国家地质数据中心将这些软件提供给各基础地质勘查单位使用,以为其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的统一性提供保障。
3.4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亟需增强
数字化数据采集建设需要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地质资料管理不是简单的保管和借阅,而是一项专业化、综合化的管理工作。地质资料涉及许多专业领域的知识,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国土、物资、化工、远程等专业领域的建设知识的学习,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计算机人才是提高数据管理人才素质的途径,定期开展数据管理经验交流,主动向上级和兄弟单位学习。
3.5在认知地质档案方面比较薄弱
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地质档案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说到这里,他们都知道地质资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大多数人认为地质资料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爱护资料,注意安全保密。对地质资料管理等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工作重视不够,地质资料管理中的工作经费、设备、人员配置不够。这是由于对地质资料管理的认识不足,远远没有达到依法管理、收集设施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网络化的要求。
4实施方法研究
4.1进行标准化建设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
地质勘查单位应依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来进行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工作,同时依据《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来要求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现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标准的规范性、统一性,根据统一标准管理地质资料。同时,还需要根据单位自身的实情,对馆藏资料多种类型的数据库进行建设,如目录、图文等数据库,并将全部地质资料图文电子档案纳入建设的数据库中,为相关使用者一站式检索到所需资料提供便利。在索引数据库中,要对地质资料的所有关键信息进行准确录入,如名称、类别、工作开始和结束时间等,进而为使用者迅速检索到所需信息提供便利。在著录完结后,对原始地质资料实施登记归档,并将其实施数字化管理,在数据库中纳入数字化管理后的原始地质资料。
4.2进行科学地规划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
在数字化建设中,需要将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对数字化建设进程进行统一规划,将数字化建设当成一项全面性的项目工程顺序实施。详细实施流程如下:⑴数字化建设规划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倘若馆藏量比较大,则需要使用分阶段式的数字化处理方式,依据原始地质资料的使用率及价值,明确每一阶段数字化处理工作任务,以便能够优先处理高利用率、高价值的地质档案;⑵将原始地质资料前期的清理工作做好,对其破损情况进行登记,为今后资料的修复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⑶并严格按照《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做好转换新旧标准的档案分类代码的工作,将新标准的类别代字转换旧标准的类别代字。
4.3构建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在数字化建设中,需要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保障构建的人才队伍具备高素质,并且能顺应原始地质资料数字换建设的需要,相关地质勘查单位需要对现有管理者的业务培训进行加强,使现有管理者熟悉并掌握各方面的应用技能,如计算机管理技术、 network technique、档案管理系统等方面,了解传统业务方式,现代科技,基础地质学等,保障其具备档案信息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相关地质勘查单位还应向全社会招聘专业人才,优化自身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结构,提升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而保障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工作可以顺利实施。
4.4健全数字化建设经费保障体系
我国地质资料馆于2013年5月颁发了《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指南(试行)》,根据相关规定建设数字化软件系统,各级地质资料馆向基础地质勘查单位共享资料,降低基础地质勘查单位开发建设资金投入,利用对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对本地区基础地质勘查单位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基础地质勘查单位还应加速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一定资金购置各种基础设施,如扫描仪、Server、Computer、光盘刻录机等,同时还应建设Network infrastructure及安全保障体系,进而保障本单位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可以登录到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进行。
结束语:
总之,地质勘查单位需要依据相关规范指南、法律法规,对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建设进行积极推进,进行标准化建设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进行科学地规划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构建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健全数字化建设经费保障体系等,提升地质资料的使用率,促使地质资料管理可以公益性服务社会,进而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使用所需的地质资料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9,28(Z1):359-366.
[2]施红棉.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03):344-347.
[3]周华民.关于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与开发利用若干问题[J].安徽地质,2009,19(03):234-237.
[4]彭秋月,黎明,高建伟.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矿业,2015,24(S1):85-88+106.
[5]王江立,段蔚,李鑫鑫,万勇泉,李莉.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地质资料馆为例[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5,31(03):315-319.
[6]尚培颖,周国华,朱静苹,狄群,张亚玲.地勘单位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8):14-17.
[7]齐钒宇,孔昭煜,高学正,贾丽琼.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J].中国矿业,2017,26(06):34-38.
[8]王雷.实物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服务[J].兰台世界,2014(S2):35.
[9]蔡桂霞.核地质勘查档案图文数据库的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12):69-72.
[10]彭秋月.实物地质资料集成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8,27(S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