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理性备考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曾令申
[导读]

曾令申   湖南省洞口九中  湖南  洞口  422300
中图分类号:G6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017)02-0002-01

        高考新考纲提出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的复习格外重要,如何理性备考,本人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体会。
        什么叫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如何演变,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儒家思想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等,是我们复习迎考的重要内容.
        一、先秦时期被边缘化的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是什么思想?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要崇尚秩序。可见儒家思想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两个方面,直白的说,就是教导世人怎样做人处事和统治者怎样治国安民。怎样做人呢?做人要“和”,“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和”的前提是“仁”,即关心爱护他人,怎么才能做到“仁”呢?,那就是要“克己复礼”。怎样治国?“德治”,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要求爱惜民力,体恤百姓。
        2、先秦儒家思想具有人文精神,“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总之,儒家思想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先秦儒家思想,具体化,没有抽象、繁冗的理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3、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地位不高,被边缘化了。①先秦时期,儒家学派虽是显学,是蔚然大宗,有“非儒即墨”之说,但备受冷遇。客观上先秦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上儒家“仁”的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尽管孔子的“仁”和“礼” 思想能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但其本质目的是主张恢复周朝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这种保守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4、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当时虽不被重视,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仁”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礼”影响了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行为方式,具有很强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观念障碍。他强调“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汉代,儒学从边缘走向前沿,成为思想主流
        1、先秦儒学“仁礼”学说具有两重性: 其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其“礼”的思想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加以利用。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学的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加之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包容性与与时俱进,都使儒家思想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学最终从边缘走向前沿,成为思想主流。
        2、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董仲舒糅合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等思想改造了儒家思想,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实质是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张,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统治者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迎合了汉武帝想“有为”的雄心,有利于汉武帝维护封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新儒学获得封建国家机器的支持,从而由边缘走上前沿,成为思想主流。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三、宋明以后,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为什么会成为官方哲学呢?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的思想在他有生之年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这个史实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朱熹的思想是对儒学的丰富和发展。“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要求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维护封建的等级秩序,这就进一步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理的本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理的表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穷理的方法:接触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即“格物致知”,个人修养要敬畏天理、“存天理、灭人欲”,很明显,理学就是用三纲五常来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宋明理学是对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哲学思辨,“存理去欲”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是理学可取的一面。但是,它以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儒学,由先秦时期包容开放的民间学派,发展到到汉武帝后处于“独尊”的神学,再到宋明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民本思想严重缺失,儒学一步步发张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不利于思想解放,阻碍了社会发展。
        四、明清之际,儒学成为没有结局的民主进步思想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异端”李贽,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都从不同层面发起了对儒家思想的猛烈批判,都批判性的继承了儒家思想,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重焕生机。
        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具有如下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思想家李贽是先锋,他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男女平等。②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③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这些批判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带有民主性色彩。
        3、但明清之际民主进步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思想。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的。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成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使之重新焕发生机。
        4、没有结局的进步思想,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有限冲击,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明末清初出现的具有民主色彩的批判思想与西欧的启蒙运动几乎是同时代的。与启蒙运动不同,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究其原因,社会环境决定的。政治上,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经济上,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文化上,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
        但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五、近代之殇。
        1、儒学自近代以来逐渐被淡化,这绝不是偶然的,儒学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学不可能仍然占据社会主流的地位,不可能成为社会价值系统的标杆。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再加上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儒学终成近代之殇。
        2、但不能因此而得出结论,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今天,儒学依然有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者,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承载者,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锻造者、推动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构成,儒学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学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从历史上看,儒学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就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能够与时俱进。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可以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之类。总之,可以用儒学的合理成分去感化社会,引导社会,升华社会,因此儒学有其现代化的必要性。
        3、儒家思想现实意义:①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儒家强调” “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提倡“孝”、“仁义”、 “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欧洲影响巨大,西方启蒙思想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冲破中世纪教会思想禁锢的锐利武器。在法国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儒教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今天儒家思想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对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对那些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道德观,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坚决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总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拙文从宏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作用与地位做了简要的归纳与概括,希望考生从中得到启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