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3期   作者:赵英
[导读] 农村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农村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但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业基础普遍薄弱、发展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依旧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故此,要想全面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首要任务就是彻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为我国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探讨
        1导言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重视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营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配合充足的资金以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总体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2.1工业化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工业经济开始逐步发展,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工业现代化发展方面与城市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加之农民文化水平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农村基础条件落后,农民的意识觉悟差,从而导致我国广大农村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处于落后阶段,因此,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障碍,提高农村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相应的政策,又要在现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2.2机械化操作水平低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普遍采用的是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所以不利于我国农村土地规范化管理,造成广大农村土地严重分散,这对我国农村土地的综合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故此,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深受机械化水平、思想观念及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大大增加了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难度,同时给农村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造成了不利影响。当前一些农村地区依旧采用传统的人工收割方式,导致平均耕地有效收割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无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3经营理念陈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农业种植历史悠久。高水平的农业种植技术及农业管理方法是提高农作物价值的重要基础。从目前形势来分析,当前我国绝大农村地区仍旧采用的是过去老一套的耕作方式和小农管理模式。小农管理模式的低效率和低灵活性导致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下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无法得到显著的提高。故此,当前形势下转变我国农民的管理观念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4城乡经济差距的影响
        受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村居民为了改善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农民纷纷争相进城谋求发展。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留下的只有孤零零的老人和孩子,使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贫富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农民的贫富差距导致了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在不断增加,另一部分农民却难以维持生计。这种两极分化的贫富差距不仅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化对策
        3.1发展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能够实现对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地区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发展中之所以无法取得预期成果,主要是群众缺乏市场意识,在很多时候依然将经营性收入作为唯一的增收渠道。与之相比,集体经济强调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集体规划和公共管理机构,推动科学发展观与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的相互结合,将农村地区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建立起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于一体的经济模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2优化产业结构
        从目前来看,不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已经满足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围绕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市场环境,发展农业产业化,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对农业产业效益偏低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生产方式从原本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以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为例,其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3加大资金投入
        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事实上,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会拨付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升资金安排的针对性,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做好产业发展的引导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于农村商贸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投入,深化产品价格改革,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4完善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应该从如下方面着眼:一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做好全面系统规划,强调因地制宜,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责任进行落实,建立起分级管理制度,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做好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二是关注公共教育工作,加快形成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建立起稳定的义务交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鼓励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参与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中;三是关注医疗卫生服务,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最佳的医疗卫生运作模式,积极培养卫生人才,实现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社会保险已经基本得到完善,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更加灵活的养老保险制度,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提高社会化管理程度,将原本分散的管理变成统一管理。
        4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深化,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文军.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05):237.
        [2]孙平.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吉林蔬菜,2017(06):47-48.
        [3]张亚秋.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07):219.
        [4]付红艳.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蔬菜,2017(03):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