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不断增强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当前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地基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核心与基础,其质量标准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软土地基来说,软土地基存在压缩量极大、自身强度低、沉降量大等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隐患会给建筑施工带来极大的风险性。因此,必须加强对软土地基建筑工程的重视,完善应对措施,强化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和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具有透水性能差、沉降量大等特点,严重威胁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了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相关部门需要有效处理软土地基,避免建筑工程沉降过大以及不均匀沉降问题,并根据建筑工程软土地基的特点和施工情况,灵活应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建筑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特征
第一,具有困难性特征。地基处理技术是建筑工程的地下结构部分,极为容易产生变形,受到破坏,且容易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与腐蚀;若发生地震,则会受到地震液化作用的干扰;在地基处理过程中,由于地下管线密布,容易破坏管道,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提高了施工难度。第二,具有严重性的特征。在地基处理中,地基容易受到上部建筑的压力与外界压力,引发地基沉降,造成影响较大的建筑工程地基事故,严重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第三,具有隐藏性特征。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地基处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在施工结束之后再进行结构的检查,容易产生隐藏问题,造成建筑工程建设的潜在不安全因素。第四,具有多发性特征。在建筑工程中,地基事故频发,这主要是由于地基工程由外包单位负责,这些单位缺乏相应的施工处理技术,且技术水平较低、技术较为落后,无法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地基施工质量。第五,具有复杂性特征。由于建筑工程的地下结构较为复杂,不同的土层存在不同的地址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地基会受到水土流失、地震、滑坡等灾害的干扰,因此,地基处理较为复杂,需要结合现场情况选定处理技术。
2建筑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2.1换土垫层法
这项处理技术也被称作为换填法,将地基内所分布软土挖除,再向基坑内换填具有良好性能的换填土,如天然砂砾煤渣、灰土等等。随后,采用分层填筑/压实方式,逐层完成软土地基换填作业,并对换填层开展压实处理,进一步强化地基的承载性能与抗变形性。与天然地基相比,对换土垫层法的应用,将全面强化地基结构性能、消除土层的湿陷性与胀缩性、加快土层排水固结速度、减少沉降量。目前来看,这项技术主要被用于处理浅层地基,或是完成自重固结的吹填土地基。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配置适当种类换填材料;基于软土地基分布范围大小,选择恰当施工方式。例如在软土地基面积较大时,优先采取机械碾压法,以提高地基处理效率;灵活调整机械开挖与人工开挖方式,避免出现欠挖与超挖等问题;做好换填材料质量检测工作;合理设定、严格控制分层填筑密度及厚度;在换填完毕后,组织开展施工质量检测工作,重点检查换填层厚度及范围、换填深度、基底压实质量,以及换填顶面高程与横坡的偏差值。
2.2强夯置换处理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软土地基通常采用的是强夯置换法加以处理,这样可使软土地基问题得到解决,防止不良土壤结构的形成。运用强夯法是处理软土地基最有效的方法,它通过不断夯击相应区域,以此取得显著的压实效果,同时内部空隙也将明显缩小。采用强夯法时,应选择合适的夯击设备,对起吊设备、重锤进行合理搭配,这样软土地基才能取得预期的夯击效果。当然,必须要精确控制重锤的重量,这样才能保证夯击的可靠性。
此外,应用夯击处理方法时,必须结合置换操作,部分基础结构的含水量比较大,或所用的土壤材料与建筑施工要求不符,就需进行充分置换,确保整个结构可以满足相关应用条件。必须严格控制置换材料的质量,保证所有材料的性能、质量达到理想的状态,可优先选择本地材料。为了使强夯置换法达到应用效果,通常可采用强夯或是分层填筑进行操作,防止夯击厚度过大,进而影响到地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3排水固结技术
由于软土中水分含量较高,采用排水固结方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处理软体地基中的水分。软土固结技术,能够将人工技术融入到软土地之中,通过在软土中安置排水管管道,减少软土中水分。真空排水预压方式、沙井堆载顶压方式和降水预压方式均属于排水固结技术。通过对软土地中的涂层进行加固处理后,垫放砂层进行干预,采用真空泵行抽气干预后,对软土地发挥固结顶压效用的方法被称之为真空排水预压法;通过在软土层中关注沙土,以制作沙井,提升软土自身的排水性的方式被称为沙井堆载顶层方法;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低下水位原水位,间接降低软土中的水分的方法被称之为降水预压方法。上述三种方式均能够对软土中的水分进行处理,有利于稳定软土性质,提升软土地基的问固定。
2.4堆载预压法
在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堆载预压法。堆载预压法是指在施工前对软土地基进行一定的预压,使地基的承载力增强。在施工前进行有效的堆载预压,能使地基的紧密度增大,与此同时,可促进横向、纵向排水的顺利进行。对于真空堆载预压法来说,在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的加固和松软需要用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由于砂结构自身的防渗膜功能,可以保证软土地基的土壤达到良好的致密度,使地基的质量也达到标准要求。堆载预压法的过程比较复杂,操作的程序比较繁琐,且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堆载预压法的优势也比较显著,使用此方式建造的建筑,相比使用其他方式建造的建筑,使用时间明显增长。
2.5搅拌桩技术
在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为搅拌桩技术,搅拌桩主要包括水泥和石灰搅拌桩两种,虽然这两种搅拌桩均有利于提升地基的稳固性,但是依然存在一定本质上的区别。水泥搅拌桩在深层软土中应用较多,在采用搅拌桩技术进行施工前,需要行专业的搅拌桩实验,以确保搅拌桩技术的合理应用。此外,必须从软土地实际情况出发,对水泥材料的混合比例及水泥搅拌桩的周期进行测定,以通过专业的数据来优化软土地基建设质量。此外,水泥搅拌桩在使用前,需要对软土地基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做好施工环境的清理工作,才有利于水泥搅拌桩的顺利应用。石灰搅拌桩在软土干燥的地基中应用较多,其能够通过搅拌桩中的石灰,对软土中的水分进行吸取,通过石灰吸收软土成分后,能够凝结石灰,进一步形成搅拌桩,所以石灰搅拌桩在地基内部应用概率较高。在应用石灰搅拌桩时,需要根据软土情况,对应用石灰的规格和应用比例进行确定,借助外力,将石灰搅拌桩钻入软土地基之中,以发挥稳固软土地基的作用。在应用搅拌桩技术对软土地基进行干预过程中,必须明确软土地的情况,勘察施工地点的各项参数,以确保最大程度发挥搅拌桩技术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软土地基是不安全因素,施工技术人员需要注重软土地基工程处理技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提高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减少软土地基处理的成本,不断简化软土地基作业流程,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康国云.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6):82-83.
[2]张少强.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管理对策的思考[J].绿色环保建材,2018(7):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