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无德育的教育,没有无情感的管理。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难度大、工作复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乡村教育振兴是个大课题。然而由于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生源层次不齐、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学校的教育资源少、方式和方法滞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不足问题凸显,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靠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导航等问题,德育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做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目前摆在乡村教育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值得探讨而且需要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农村教学 德育 留守儿童
如何让社会教育力量的各自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形成德育资源共享,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才能使农村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立足学校主阵地,发挥育人主体功能
当前乡村学校德育内容的三个力求:一是要力求“真”, 真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站在学习和教育的正中央,真学习一定是同时发生在每一名学生身上,才能彰显它的无穷魅力。德育选择的内容要有可信性,是真理性的科学认识,是真正反映青少年学生成长所必须的,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建立在坚实而丰富的农村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例如我校坚持开展研学旅行,走出去看世界,世界大不同,研学基地的选择都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前提下,确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可实施的基地。二是要力求“新”。德育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传播的知识要有时代的特征。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把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及时纳入到德育内容中去。特别是劳动教育,国家的教育方针从新定义了“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农村的孩子不能忘本、忘根,加强劳动教育,让感恩的心从劳动中取体会。三是要力求“小”。一根稻草也能进行举重比赛、一个小水盆也能上好防溺水安全课、捡石头也可成为最好的美育课、厕所也可以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未来已来,未来以收获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已经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人民利益着想,认知领域里教学目标的达标问题,得让路给情感领域和核心素养领域,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德行领域。
当前乡村学校德育内容的四个整合:联系学生校园生活环境,整合校园“人文环境”资源。学校德育资源是德育资源的主体,构建一个合理向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品德成长事关重大。比如我校以“让红色文化滋润生命成长”为德育创建品牌,德育方法处处透射红色革命中的奋斗、坚毅精神;还倡导“跳起来摘桃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法,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跳起来”自我行动——“摘桃子”自我成功,将向上向善的追求变得无声为有声。第二,将德育与班队会、社团活动相结合, 在丰富的班队活动中洗礼,在自趣的社团实践中升华,系统链的实现每周一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推德育工作法——就是让形式赋予内容,倡导以活动为载体,重实践,少说教。比如,我校在每周社团活动中,足球社团赋予“团结、协助、坚持到底不放弃”、棋社赋予“全局、持续思维、凝神聚气”、艺术社团赋予“以美育人”、文学社团赋予“以文华人”、书法社团“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等。
第三,整合班主任队伍力量,班主任好比这个班的家庭医生,我时常要求他们借鉴古人的智慧来管理班级,即“望闻问切”德育四诊法,望——即观察、闻——即倾听、问——即询问调查、切——一是找好处理学生问题的切入点,“5+2的生活模式”农村学校最担心的还是两天周末时间,学生在家监管力度下降,最容易引发问题的时间段,有的班主任苦笑着说:韩校长,我不怕周一到周五的从“黑夜(早操前)到黑夜(查寝后)”的班主任工作,就怕周末接到学生家长电话。对于留守儿童多、特殊学生多的农村中学,我用我的三年校长生涯,三年周日“校门口的守望”实践,对每个进校的孩子——“望闻问切”,观察他们的表情、举止、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听学生讲周末时光,最容易发现问题,并且在入班之前解决了很多问题。第四,整合学科育人功能,形成学科铸魂育人的立体场效应+模式。关注学生内在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产生强大内驱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有生活、有信仰、有温度”的课堂和感悟真善美的正能量传递,就可以使我的思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我的课堂堂成为最自在 、朴素的、无形的法润德育过程。再者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不仅仅只限于思政、语文学科,它还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 由于它具有宽泛性的特性, 注意了学科德育的渗透整合。数学课侧重于数学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懂得知识服务于生活。语文课本中,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
增进家校沟通,发挥双向育人功能
正确引导,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宜都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中心专家引领, 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和谐统一。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对家长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庭的事情,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神圣使命。为了更好地引导家长,更新其教育观念,学校应该把指导家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庭教育。在实践中,我们推出了“家长进校园进班级进寝室”让学生家长深度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实践出真知。
精诚合作,加强家校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相成,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除了在组织上落实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精诚合作上,让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促使家长走进学校教育之中,带动家庭教育,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我校服务一个乡镇一个管委会,学生的家长很多是煤矿工人退休,大部分家长是在家务农或者外出务工,所以家委会成员的选择尤为重要,家委会作为家校共育、共管、共商、共建的纽带,代表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校沟通不障碍。
优化德育环境,实施共建联动
立足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社区齐抓共管的目的。2018年我有幸当选为松木坪社区党总支兼职委员,利用这个角色将社区各界人士吸纳进来,形成社区德育“人力”网络。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开展的特色中队活动中邀请社区的领导和辅导员参加,充分发挥这些人力资源的作用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为打破留守学生在家的孤僻与独行,积极和社区、村委会沟通,加大阵地建设,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将社区变为德育第二课堂。对社区而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道德活动实践场所,将社区变为德育的第二课堂,校外的免费托管和育人场地。
总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德育工作路径和策略是具体落实“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体系,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单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学校、家庭、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争取将每个农村孩子也培养成有自信、有力量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