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着重从教师改变思路,转换教学角色;保护学生个性,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加强实验教学,训练创新能力;重视合作探究,养成创新习惯;保护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突出课外话动,加强联系实际等七个方面进行创新精神的探究,并将之付诸实践,力求实效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精神;物理教学;自主兴趣;实验教学;合作探究;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结合多年从教经验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
一、教师改变思路,转换教学角色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是: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又勇于探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新课程改革同样着眼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角色,由以前的教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倾听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乐于动手和动脑,启发式的教学和研究性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主观意愿上得到了提升,使学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带来的思想束缚,大胆突破进行创新性学习。
二、保护学生个性,挖掘创新潜能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自主学习的根本是张扬个性。创新与个性是相伴而生的,只有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时,创新潜能才会开发出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针对初中生年龄特点,应该创设物理探究教学课堂,可以通过给每个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得到启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设计实验。验证学生根据实际提出的猜想,猜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质疑”,同时实验活动设计可以根据原理进行设计、可以借助实验器材设计、还可以根据作业题设计、也可以根据教材的目标设计,学生在这么多的活动中使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潜能得到展示和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启发。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内在的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物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物理教师应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情境,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怎样能深刻理解物体的惯性,可以通过实验探究,也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加以体验:当你坐在汽车里的时候,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惯性,当汽车处于静止时、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时、增加速度、减小速度时或者汽车转弯时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将会把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能够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老师进行实验教学时,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扩大创新空间,选择典型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做《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老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先猜想再说出依据。
让学生根据提出的猜想结合课本实验设计方案完成设计并进行实验,这时学生们有的提到生活中的敲锣打鼓,有的提到拉小提琴等生活现象,并根据他们的选择对照了生活经验,提到用的力大响度就大,这时老师出示根据课本实验所设计的问题:1、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音叉振幅的大小?2、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3、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知识面得到拓展和提升,还能够设计出许多实验方案,例如用钢尺,橡皮筋,梳子等进行实验,针对现象不明显还提出在鼓面上洒土,纸屑等,这样又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放大法(将微小的实验现象放大)——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幅。
五、重视合作探究,养成创新习惯
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科学探究,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每个环节。
1、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整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树立起科学创新精神。
2、探究活动的选择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物理课堂要设计很多探究活动,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最终的结果是做到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认识。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之间还是团体之间都离不开交流与合作。老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在科学探究活动时最好进行分组,每组2-3人不要太多,明确各自分工。
六、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创新教法
大部分学生对操作会很感兴趣,希望自己动手多做实验。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实验活动,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把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设计成一些小实验,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中运用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来进行实验,比运用实验室的器材做实验会更有亲切感,更帖近实际,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而且自己设计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
七、突出课外话动,加强联系实际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它的核心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物理知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走路、骑车、照镜子、小汽车(使用包含了力、热、光、电、运动学)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含有许多物理知识,在平时注意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多观察生活,培养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如学习光学后组织学生制作简易的潜望镜、望远镜等;学习了大气压强后,让学生制作抽水机模型;学习了内燃机后,让学生做一个单缸内燃机模型等,多开展科技制作、小发明、实验操作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开放性试题,如: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和盐水,请设计两个鉴别这两种液体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并说明使用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初中学生是最富有激情和创造精神的,只有老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因此,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去感知,去参加各种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的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兴润.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甘肃教育,2018(04):68.
[2]任家荣.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9(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