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教学,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浅谈小学科学三年级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8期   作者: 王萍
[导读]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探究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摘要】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探究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低趣味性、低参与性、低社会性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合理计划,增加趣味;尊重学生,积极参与;结合生活,融入社会三种构建路径,有效提升了三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了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科学实验       实验教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三年级新教材的使用,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掌握相关的知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科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渐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确保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后,逐渐形成的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一种品质。在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下,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科学学科育人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探究客观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开始为学生渗透相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掌握学习内容,对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1]。并且,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掌握对事物及其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促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在班级中形成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良好意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思想水平。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低趣味性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科学知识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目前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大部分科学教师依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还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二)低参与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教学实验演示,再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拟,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低社会性
        部分科学教师所传授的实验教学知识内容过于局限教材,缺少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单调的教学形式,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更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逐渐对科学实验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计划,增加趣味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彻底的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根据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教学计划,尤其对实验的过程要精心的设计,确保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并且,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教学方向,确保实验教学科学规范的顺利进行,促使学生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的教学中,小明刚擦的黑板之前还是湿的,怎么一会儿就干了呢?水去哪里了呢?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并尝试用实验来证明水变成了水蒸气。


        学生会疑问,水去哪里了呢?这就迈出了实验的第一步——问题的提出。接下来如何设计实验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掌握到对比实验的要求。准备两只相同的杯子,加入等量的水,一只敞开,一只用塑料膜覆盖,同时放置在通风向阳处,几天后观察结果。
        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照片记录,有的用视频记录传到班级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的探究热情。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甚至质疑,如你的两杯水怎么水量差不多,现象不够明显,是不是你放的地方不对?等等将课堂真正的延伸到课外,将原本枯燥的实验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二)尊重学生,积极参与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科学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的教育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科学教师要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引领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设计,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发展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增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3]。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完成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学中,只要给学生一只透明的塑料袋,他们就会发现无限多空气的特点。什么实验步骤,实验方案都无需设计,就让孩子们放手玩一玩。
        吹一吹,塑料袋膨胀起来了,说明空气有体积,但是它在里面没有颜色,说明空气是无色透明的。打个结,塑料袋能飞上天,说明空气很轻。打开结,挤一挤,空气吹到脸上了,说明空气能流动......
        简单的一只透明塑料袋,学生会有很多的玩法,并从中得出许多的结论,这些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比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要更容易理解与运用。
        (三)结合生活,融入社会
        由于小学科学实验知识大部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生活情境,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增强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科学实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了小学实验科学教学的时效性[4]。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平时都是从手机,电视或广播中直接获得天气信息,从来没有意识到天气现象其实可以通过自己观测得到,所以这是一次将科学实验与生活结合,融入社会最好的机会。
        学生通过气温计测量一天中5个时间的气温,自制雨量器测量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降水等级,自制风旗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观察天空中的云了解云的形态和云量,坚持一段时间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帮助大家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中将气温计、雨量器、风旗等实验仪器的使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探究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勇敢地走出教室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生活的秘密,是我们学习科学的目的与意义,相信比单纯地坐在教室死记硬背要有趣的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科学教师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客观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增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保障了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伟. 尝试·分享·导学——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时代教育, 2017:173.
【2】韦梦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反思——以“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为例[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8, 35(10):22-25.
【3】林云娥.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态度养成策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2).
【4】吴时祥.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思考[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