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8期   作者:宁勇涛
[导读]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正在逐步得到改进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正在逐步得到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更新教育理念,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基于正确的学法指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基于九年级语文中《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一课例分析,探析如何实现教学课堂的优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  案例分析  实施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传统理念的束缚,课堂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能动性的发展,导致核心素养培育和有效课堂构建成为一句空话。本文以《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为例,试图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开展策略讨论。
        一、案例背景
        本篇课文作为议论文单元的第一课,采用鲁迅先生著名的驳论文作品,拉开了本单元探索思想上求知之路的序幕。在篇目安排上,学生们已经接触过议论文,了解了立论文的特点。本文的出现,可以使学生们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对鲁迅先生的杂文风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九年级的学生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但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没有实际生活体验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思想,且由于鲁迅的文风犀利,褒贬结合,学生对其中的深刻内涵无法真切把握,导致教学出现一定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此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案例过程
        (一)多媒体呈现资料,导入新课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国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是什么?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集中?(生答)鲁迅还有一部著名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你知道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吗?(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查阅的资料进行回答,教师多媒体呈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杂文集名字的由来)
        师:(板书呈现课题)你能读一读这篇课文的题目吗?应该用什么语气读?题目有什么内涵?(学生自主朗读课题,用不同语气读,并尝试读出疑惑或质疑的语气,同桌或小组讨论课题内涵)
        (二)基于预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
        师:立论文构成要素为论点、论据和论证。那么驳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样式,由哪些要素构成呢?同学们都已经在课前对本课内容进行了预习,那你们能从文章一二段中找出被驳斥的观点吗?在批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论据也可以针对论证过程,如果两者都是错误的,那么论点就无法站住脚。

在本文中,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批驳方式?(学生按照此前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在总结驳论文要素的同时找到被驳斥的观点,同时在思维碰撞过程中找到答案,明确作者采用承认“事实”却又在论据只能证明失去了“他心力”而不是“自信力”的论述过程中从而证明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三)基于文本设计梯度问题,层次性分析语句
        师:朗读第一段内容,分析其中三个“事实”在排列顺序上有什么讲究?(明确: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求神拜佛,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的过程。)
        师:通读课文,你能说一说“自信力”“他信力”和“自欺力”分别是什么含义?
        师:读完课文,你觉得作者认为“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吗?”说一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指哪些人?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
        师:分别举例说出历史上苦干、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这组排比讲究顺序么?
        师:你能说一说“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文本中寻求相应的答案,并针对部分问题在小组内开展合作探究,通过讨论找到作者主张的观点,在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整个重点字词的赏析过程中最终领悟文本思想内涵。)
        三、案例反思
        在本节语文课中,教师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后通过优化各种教学方式的形式开展了语文课堂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的形式呈现资料,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一步步启导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师生的互动交流探讨中得到启发,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的方式彰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循序渐进地渗透了语文核心素养内容,这在无形中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难点较多,因此教师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并不太长,教师试图将所学教学点融入到课堂中是不现实的,课前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教师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面面俱到地提出来,但却忽略了部分文本知识的深入探讨,导致教学时间紧张。
        参考文献:
        [1]郑俭.刍议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60-61.
        [2]周文娟.浅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