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关系。棕北小学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各年级课程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开展研学课程,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学生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实践体验。
关键词:研学旅行 年级课程 实践体验
一、课程研究背景
(一)《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关于研学的目标是特定和明确的: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
(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三)棕北小学的德育课程思想与研学思想有许多契合,特别是我校年级特色活动课的目标、原则与研学所要体现的教育性、实践性不谋而合,组织方式也符合研学的要求,所以,我校在目前年级活动课的基础上,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研学体验研究是可行的,这为我校开展此项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以“绿色教育”为核心,培养自然、和谐、灵动、可持续发展的人。”将“四个和谐发展”(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作为“绿色德育”的总目标。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实施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社会性的、体验性的课程,实施起来要比校内的学科课程困难得多,由于课程持续时间长、安全要求高、组织难度大,因此棕北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从“三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来组织实施。
(一)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之前的准备阶段。做好课程方案上报、选择机构、确定路线、实地考察、方案确定、学生教育等准备工作。学校核心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课程目标的确定。棕北小学的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研学目标。根据学区学情,学生年龄特点等具体情况制定课程的年级目标。
年级目标:
1、一年级学红领巾自立课程:通过走进党史、队史馆,了解少先队的基本知识;通过队的活动的观摩和参与,培养他们对少先队组织的热爱。
2、二年级社区研学课程:通过走进棕南、棕北社区街道(成都最美银杏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三年级博物馆研学课程:带着对逝去记忆的尊崇,走进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通过实物传递知识,更可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
4、四年级JA课程:通过学习城市规划,让孩子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城市,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课程还帮助小学生在职业构建,责任创业,金融素养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五年级动物保护研学课程:通过与亚洲动物基金的合作课程,培养学生关爱动物,防治虐待动物,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6、六年级学法研学课程:开展模拟法庭,参观人民法院,旁听庭审,走进法治基地,增强学生知法守法意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第二件事情是组织架构的建立。棕北小学通过管理双重体系的构建,来确保课程的实施。
1、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关系网。
2、建构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三件事情是研学手册的编制。研学旅行手册是整个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本保障。研学手册应该包括研学旅行组织架构、联系网络、课程简介、行程安排、研学课题等方面。
(二)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由于小学的研学活动更多的是围绕热爱家乡、走进身边的场馆的活动,所以乘车及住宿的管理相对较少,重点放在课程实施中具体操作时的活动管理。
例如:三年级博物馆研学课程在开展的时候,就依托了学校双重管理体系:课程开展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确定研学博物馆;活动乘车由家委会联系组织;活动过程由学校德育部门全程指导,参与。
(三)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评价总结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阶段,也是很多学校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课后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内容。
第一,研学作业的完成。按照研学旅行的设计,学校会在研学旅行的课前阶段布置研学作业,并在课中阶段体验、探究,回到学校后整理和按要求完成作业。
第二,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果的展示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研学成果的展示,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评价方式,有利于检验研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学成果的展示还可以实现研学成果的物化和延续,以提升研学的实效性。
第三,研学成绩的认定。研学既然纳入课程,就应该有类似于学科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认定系统,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有效参与研学的重要手段。
五、实施效果
教育部明确指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内容。研学课程的开展给予师生共同的生长点。
通过年级课程的实施,我们的教育有了一些变化:
1、从被动接受走向独立思考,开始了质疑;
2、从简单学习书本知识转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体会到“知识无处不在”;
3、学生“文化践行”及以其为基础的“学科活动”对学生多种能力的生成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4、学生通过与社会的融合,品尝到“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验、在合作中分享”的快乐;
5、学生通过与文化的融合,增强了“与人对话,与社会对话,与文化对话”的能力;
6、学生通过与科学的融合,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在人文学科和科技学科方面拥有较强的质疑与探究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研学师生的学习体验,通过与德育的融合,增强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锤炼了作为未来人才的意志力,陶治了学生善良、团结、担当等美好情操。
六、课程评价
文化践行、研学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当他们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观察、体验、探究一些文化现象,在他们亲身经历过一次真正的“研学旅行“后,教师认识到,生活即教育,践行活动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棕北小学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双向互评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对研学基地的评价,包括课程内容、实施情况、现场执行的教师能力、安全措施及用餐服务等,评价结果将作为研学基地是否继续合作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是研学基地对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的评价,包括组织管理、安全意识、教师参与、学生礼仪、有效沟通、实施效果等,结果纳入校内评价。
综上所述,“研学课程”是文化践行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以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为课题引领,以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系统的课程架构,细化课程的具体方法,真正使顶层设计的上位概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