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1月,顾明远先生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研学旅行意义重大,应该提倡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是乡村初中实施研学旅行的有效途径。笔者以北碚区晏阳初中学开展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为例,从乡村初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化的意义、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乡农村初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实施
一、乡村初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意义
(一)研学旅行的意义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二)乡村初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初中组织研学旅行,学校除在组织管理、安全保障、时间安排等方面外,还存在以下困难:
1.学生家庭对研学旅行成本承受能力偏低。
以北碚区晏阳初中学为例,学校现有学生560余人,学生普遍来自农村,其中进城务工子女251人,约占50%,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偏低。而研学旅行多采用与旅行社合作的模式,需要收取较高费用,家长的费用承受能力偏低,因此难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学校研学旅行效益有待提高。
首先,活动组织形式单一,仅开展远足、参观等活动。大家一起走一走、看一看,很难组织更丰富、更深入的“研学”活动。形式的单一,也会降低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热情。
其次,由于人数多,处理“旅行”与“研学”的关系难度较大,无法有效开展活动和指导,“研学旅行”只能做到“旅行”和走马观花的学习,无法做到正真意义的“研学”。
再次,由于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次数较少,使“研学旅行”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乡村初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意义
1.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是对学校“三级课程建设”的补充和完善,能有效地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将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能提高研学旅行效益,将课堂学习与研学旅行有效结合,使研学旅行更有深度,更系统化。同时,出行人数减少,活动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能降低研学成本。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化,可以有效利用校本资源优势,开展研学活动,降低出行成本;可以有效发挥教师、家长、学生等资源优势,降低师资成本;将全校性的整体研学,转变为学生社团形式的研学,降低组织管理难度。
二、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意见》指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一)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学校周边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开发研学旅行校本课程。
北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抗战文化、卢作孚、梁漱溟、梁实秋、老舍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晏阳初中学座落于晏阳初博士创建的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这片沃土上,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学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课程《北碚文化探寻》,开展北碚文化研学旅行活动。
歇马红石桥湿地,生活着上百只鹭鸟,距离晏阳初中学约2公里,学校借助这一地理资源,将红石桥作为研学旅行基地,开发课程《鹭鸟的认识和保护》,开展鹭鸟认识与环境保护研究。
(二)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鹭鸟的认识与保护》以“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为立足点,通过参观鹭鸟基地、调查、综合学习实践、社区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了解鹭鸟与环境状况;通过研学旅行,学会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北碚文化探寻》课程目标为:运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北碚、北碚历史文化名人、北碚文化遗产;进行实践活动,参观北碚文化景点、体验北碚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活动设计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为学生提供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参观考察类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活动。
指在实践中就某一主题开展的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和实地调查等活动。其实践目标指向于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体验和文化积累。
《北碚文化探寻》课程活动:首先,师生一起确定考察主题为“了解晏阳初”,然后策划活动方案,拟定研学旅行路线,与晏阳初故居陈列馆作好联系,到晏阳初故居参观考察,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考察报告。
2.调查型探究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活动。
调查型探究是指针对某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探究一定规律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鹭鸟的认识与保护》课程,学生想要探究红石桥鹭鸟的保护问题,在研学旅行前,同学们收集整理鹭鸟的生活习性等相关资料,了解鹭鸟,然后拟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表等,做好调查准备工作,开展实地调查,发现鹭鸟生存状况,整理调查资料,形成调查报告。
三、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评价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方法与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研学旅行校本课程作为偏向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多样性,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表现性评价。
(一)采用多样性评价
评价主体多样性: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性: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北碚文化探寻》教师用描述性的方式记录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学习成果或想法等,以书面检测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较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二)重视过程性评价
我们看学生对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参与度、课程活动的行为表现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进行考查。
(三)突出表现性评价
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通过作业、实践活动、竞赛、评比、汇报等形式。如《鹭鸟的认识与保护》开展鹭鸟知识竞赛、手抄报评选、调查报告等评价;《北碚文化探寻》开展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晏阳初的故事话剧表演等方式进行评价。我们要坚持多元评价策略,评价学生制定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的记录、活动交流情况和信息的搜集、处理、展示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
[2]钟慧笑,马志平,吴鸿丽,李建军,管福泉. 本期话题:研学旅行难在哪里[J]. 中国民族教育,2017,(03):44-47.
[3]丁运超. 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 中国德育,2014,(09):12-14.
[4]林其锋. 初中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广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