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堂已经成为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主要目标。对此,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真正地增强其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本文着重探讨了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高效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策略
引言:当前,由于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愈加严格,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对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教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与实际能力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高质量地构建信息技术课程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吧!
一、明确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一定要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对此,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实践应用能力等。对此,若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并且真正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
众周所知,在新课改制度推出之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设置清晰的、科学教学目标,并按照目标的引导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够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推进提供指导。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通过一些真实情境的演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增强其学习热情。对此,若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一定要完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大纲,优化教学机制,确保教学过程更顺畅、更高效。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架构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教师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是并不注重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对此,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引入一些图片、视频等,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部署一些课程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认知规律等,通过情感、生活等需求方面来考虑,逐步引起学生参与实践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够使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贴合,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值得考虑的是,在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期间,理论知识的传输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教师需要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对其实施有计划、有条理的引导,唯有如此,才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
三、整合能够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使其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在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具体来说,有效的教学资源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着一定的辅助作用。首先,将配套光盘中的一些教育素材整合起来,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下作业的针对性,由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整合实践教育资源,加强互联网的储存功能,结合教学大纲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动画、视频等,并将其与理论知识相融合,由此能够优化教学结构,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与多样性[2]。
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需要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课堂活动,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特点与学习规律,为其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其与生活情境相融合,由此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一些抽象知识,并使其实现知识内化与吸收,逐步增强自身的实践技能[3]。
另外,教师需要通过构建良好教学情境的方式,不断地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促使其成为一名道德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是一个重要内容,这需要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道德品质,从而真正地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结束语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这一门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发挥出来。若要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教师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教学大纲的内容等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引导,方可不断完善自我,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增强信息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莹. 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J]. 开心素质教育, 2016(4):57-57.
[2]黄丽衡. 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J]. 怀化学院学报, 2013(06):120-122.
[3]王金贵, 连静. 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浅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 000(00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