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校门围墙,没有绿树草坪,教室残垣断壁,桌凳破损不堪,连讲桌也只有三条腿,仅有的白粉笔每天只能用一根,全校一名教师,学生不分年级,挤在一起上学,每天的上课就是抄课文,这就是一个叫做“水泉小学”的全部。这一切,就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山村校园。张艺谋导演以这个“水泉小学”为素材,拍摄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就是表现了这样的山村教育现状。电影上映后,就在国内外引起轰动,随后获得了政府和国内外数项电影大奖。
今天,作为21世纪的中小学生,回看这部山村校园电影,了解十几年前的乡村教育和校园生活,当然也会有别样的收获。
一、走进故事,回望过去,了解中国乡村教育之殇。
故事情节: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小学毕业的女孩子魏敏芝,被村长叫来临时做一个月的代课教师,因为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魏敏芝不会上课,只能看孩子。由于学生流失严重,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她,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并答应给她50元报酬。
为了完成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看住这28个孩子,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有的就故意跟她捣乱,她就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班里有个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母亲生病,不得不失学去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一个都不能少”,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经过周折,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历经不易,魏敏芝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通过好心人帮助,学校和学生还得到了社会资助,魏敏芝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感人细节:高老师在交给魏敏芝粉笔的时候,一根一根数了26支,一天一支,字不能写太大太小;孩子们升国旗时,憨态可掬的动作,音律不准的国歌,破旧不堪的国旗和旗杆;为了给魏老师筹路费,孩子们去砖厂搬砖;师生每人一口品尝可口可乐;魏敏芝电视台门口等台长;孩子们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时代背景: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贫困,落后,辍学。师资匮乏,教学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各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乡村教育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匍匐前行,为了解决温饱,老师和学生都挣扎在“生存”和“求学”的边际上。电影中很多让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就是那个年代真实乡村教育的写照。水泉小学师生身上发生的一切只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罢了。导演张艺谋通过这样的影片旨在唤起人们对乡村教育以及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正如张艺谋所言: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
二、体味欣赏,学会审美,感受经典永不褪色的魅力。
(一)善良执着,温暖温情,体味一种人性的淳朴之美。
影片中的魏敏芝,高老师、村长,那些可爱的孩子,甚至是捣蛋的张慧科,他们身上都有一种人性的善良之美,虽然很悲苦,但是很有温情。魏敏芝把再细小的事情也当做一份责任。10岁的张慧科看似处处不省心,但是,孩子心酸的后面,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份难得的单纯和善良。崇真,向善,尚美一直是人性最积极的追求,这些优秀的品质就自然也闪烁在这群可爱的山村孩子身上,甚至片子中的一些细节,例如喝汽水,路人叫醒魏敏芝,甚至那个收留张慧科的女老板,电视台长,在这些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温暖和光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特别是在满足了物质以后,校园里更应该追求这种优秀的道德品质,让真善美的追求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二)洗尽铅华、重归乡土,品味一种艺术的自然之真。
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用的全是非职业演员,在片子里小学生就是小学生,村长就是村长,广播员就是广播员,连角色的名字都是生活里演员自己的名字,让每个演员自己演自己,把生活中真实的一切又还原到银幕上,从而让影片有了一种非常的真实感,这也是电影成功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艺术技巧:
录音基本采用同期录音,突出表达影片的真实性,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
采用全景和近景,前者可以通过较广阔的空间,能使观众既看清人物的全身动作又能看见周围的部分环境,人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人景结合的生动场面(魏敏芝追赶汽车和独自去县城的路上)。后者则可以细致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内心等(魏敏芝在电视上呼唤张慧科的镜头)。
采用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流畅性,使导演的表意和叙事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有利于流畅的表达故事和情节,让影片故事有很强的连贯性。
音乐上,主要是采用山村的自然音乐,例如狗吠,鸡叫等。乐器上,也只简单的运用二胡等民乐,用来烘托人物的心情。片子中,魏敏芝和孩子的几次唱歌,旋律跑调,舞蹈笨拙,但歌声传递的却是教育的匮乏和悲哀,通过歌声表达这样一个沉重悲壮的主题,可谓“四两拨千斤”。
(三)质朴自然,情真意切,感受一种表演的朴素美。
《一个都不能少》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一是真实、二是真情。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所有演员的本色演出,不加任何的雕琢和修饰。里面几乎所有的演员,魏敏芝、张慧科、村长、高老师以及广播员,台长,传达室阿姨,这些角色都是本色演出,以至于连片中的角色都是他们自己的名字,说自己不标准的普通话,穿自己的服装,这种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就是导演追求的就是一种真实感。有人说,朴素最美,本色最真,这些业余演员,这群来自山村的孩子和大人做到了,这种最自然天成的表演是所谓“学院派”演不出来的,为影片增色不少。
三、收获力量,珍惜今天,成长路上争做励志学子。
做为一部经典电影,《一个都不能说》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来看,尤其是对00后的中小学生,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首先是学习魏敏芝善良、本真的人性和执著于“一个都不能少”的优秀品质。为了完成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交待,她敢较真,甚至有些“拧”和“犟”,但正是这种有些不太完美的品性,却让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当下一些价值的缺失,看到了一种日益远离我们的品质——人性的善良、执着和温暖。
其次是要了解曾经,珍惜今天。影片中贫困荒凉,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破败的教室,每天只有一根白粉笔的教育资源,让人欲哭无泪的教学,孩子们身上脏烂不堪的衣服、、、、、这些都是十几年前,中国山村和教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的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有多幸福,国家教育政策有多好,在此,笔者不再赘述,只是这部电影,再次让大家明白,要珍惜当下,除了努力进取,励志成才,别无选择。
最后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把自己现在的学习和祖国的明天联系起来,励志报国,从当下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靠知识改变自己,用智慧成就明天,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能有作为的人。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导演张艺谋说,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能告诉大家一些什么,让大家去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在今天看来,张艺谋的这番话仍然意味深长。那么,在今天,时隔十几年后,如果我们这些00后再看这部经典电影,希望我们还能收获和思考更多的东西:比如教育,未来,素养,还有人性的真诚、善良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