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部编版教材更是强调突出“语文素养”的理念。“语文素养”的理念的理念如何落实,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键。重视阅读体验,重视语文阅读的过程,重视语文阅读的实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 阅读体悟 有效培养
一.试题背景:在近期本校进行的语文考试中,出了一篇说明文阅读,此文的题目是《你了解紫菜吗》,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晚饭时,妈妈端上一碗紫菜蛋花汤,爸爸尝了一口,说:“这紫菜太硬了,是假的吧!”结合选文第⑥⑦⑧段内容,请你这样跟爸爸进行全面科学的解释。(2分)
“爸爸,这紫菜不是假的。__________________”
二.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口语交际的渗透运用,题干“结合选文第⑥⑦⑧段内容”给出了答题范围,降低了难度,作答时围绕“这紫菜为什么不是假的”来展开即可。老师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紫菜的口感与纤维素的含量和胶质的含量有关。紫菜分多次采收,头水紫菜口感细嫩,四水以后口感越来越差,我们买到的可能是末水(六水)紫菜,所以口感偏硬,还有紫菜的成本低廉,根本没有造假的必要。 从命题者的初衷出发,老师是想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提取概括能力,以及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却当成原文摘抄题,亦或是断篇式的摘抄,缺乏逻辑性。一道小小的语言运用题,却暴露出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阅读能力尽管是语文教学培养的重点,但是初中生的阅读力低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反观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语文阅读缺少基础,重视分析轻视阅读体验,重视结论轻视语文阅读的过程,重视成绩轻视语文阅读的实质。造成这种结果当然是教师及学生两方面的原因,在这里我将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谈一些不甚成熟的看法。
三.如何有效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是基础
何谓“大语文”观,就是教师不仅把语文课当成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发展的能力等。其实,这也是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所必备的思想理念。就比如说部编版教材设计课后思考与探究题特别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教师是学生思想灵魂的指引者,要让学生爱上阅读,逐步提升阅读力,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根本的转变,树立了“1+x的课程理念”,拓宽加深语文教学。例如学习了《庄子》二则,为了让学生抓住文章思想的精髓——“大鹏”理想,体会《庄子》的特点,通过拓展阅读《上李邕》让学生理解“大鹏”鸟的形象特点、精神内涵,联系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毛泽东的相关诗词理解庄子大鹏形象、理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充分感受庄子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通过拓展阅读庄子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充分了解庄子其人,理解《庄子》其书,做到“知人论世”,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潜入深水去,而不是浮在水面“浅读”。
(二)精化课堂类型设计,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精读欣赏课
欲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作品分析中走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品悟。当然,要保证“读”质量,还要对读做要求,做指导。 以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精读欣赏文章第二部分课时内容可以这样设计: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2)师生合作美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3)同桌交流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的活力和春带给人的希望的?
(4)勾画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朱自清心中飘扬的那片风景。基于此,引领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阅读品味,在品味中进行阅读指导,充分进行语言品味和情感的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大视野,走进朱自清的世界。
2.自读指导课
部编版教材,编者在设计每个单元的课文时,一般设置了4篇课文,其中大部分三篇讲读课文,一篇课文是自读课,但由于自读课文往往比讲读课文难度更大、内容形式更加自由、表现手法更加灵活、主题思想更加隐晦,所以很多老师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去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而是代劳了。尽管课时用少了,但是方法不变,依然是讲读课的方法。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方法得不到运用,自然阅读能力就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说自读课,就应上出自读课的味道来。
以《汪曾祺》为例,,可以这样设计:
(1)汪曾祺是一个极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美食,也极善于写美食本文也一样。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用他妙笔生花的文字把各种美食写得活色生香,让人垂涎欲滴的?
A牛肝菌里看标点
B干巴菌、鸡油菌里探抑扬
C同类阅读,巩固加强。
展示汪曾祺同样写吃的一篇文章,《端午的鸭蛋》里的一个语段,检测同学们对“抑扬笔法”的把握。
(2)“关联”手法,品析深味
有一位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语言的美不在每一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句子关联着去思考,不要孤零零地看一句,才能读出文字的深味。试着用关联的手法品读文章的8、9、10自然段并交流。
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为了引导学生动情地品味语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自主读、指导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3.比较分析课
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文章进行阅读,寻求其异同,以达到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问题的悟性达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程度。比如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比较阅读:
1.针对性比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偏理论轻实践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青年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王选在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本文是演讲的节选,谈到的是作者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2.观点比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扶植年轻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开头比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开头交代背景,直接明了。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开头形式灵活,语言幽默。
3.结尾比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尾总结强调,重申观点,发出号召《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结尾语言精练,耳目一新。
语言风格比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通俗、严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精炼、幽默。
通过比较,那自然让学生意识到即使演讲者身份相同,针对的对象相同,但由于演讲场合不同、演讲者个性不同、讨论的问题不同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差异,但都做到了有充实的内容,让听者有所收获,以灵活的形式,让听众有所思考。如此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两篇文章,更让学生学会了阅读演讲词这一类文章,那之后的演讲比赛活动的落实、演讲词的写作就会迎刃而解了。
4.写作、读书交流、活动体验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部编版教材更是强调突出“语文素养”的理念。“语文素养”的理念的理念如何落实,关键在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阅读课紧密结合的写作、读书交流、活动体验课则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学习了《昆明的雨》体会了汪曾祺饱满而浓郁的情感那课堂上就可以训练用小诗的形式写出心中的诗意和美好,老师为学生写上开头和结尾为营造美好的写作氛围,可以配上舒缓、怀恋的背景音乐。学习了邮寄散文,可以课外布置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游记散文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的特点,让学生在广度中增广见闻,获得美德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学习了演讲词,配合教材,安排演讲词写作指导、写作、修改、演讲等活动,从而对读进行拓展延伸,多样的形式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阅读课,就是要让“读”在课堂上真实有效地发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朱熹所云“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书读而精思”。多读,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悟,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正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定能做到广采博取、熟读精思。希望所有德尔语文教师带带着学生驾着“阅读”的青云在蔚蓝深幽的语文世界了尽情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