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想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要进一步发掘“主问题”的深度价值,从“主问题”的牵引力、支撑力、指向力和包容力四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从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主问题”旨在通过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提出重要的、核心的问题,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的美,要想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要进一步发掘 “主问题”的深度价值,从“主问题”的牵引力、支撑力、指向力和包容力四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 贯彻课程改革以及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主问题”的牵引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围绕着“主问题”而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将更多的精力与思考投入到“主问题”的设计上。因此,提升“主问题”的牵引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就成了“主问题”设计的首要目标。只有当“主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学习情境中,在“主问题”的启发和引领下进行文本赏析、思维训练,汲取语言中的养分,这样的课堂才能显得朴素自然而又美不胜收。要增强“主问题”的牵引力,就要让它贴近学生的学情。朱则光老师认为:“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 教的原始出发点。”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教师要 善于换位思考,将自己的设计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将自己的备课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体会。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 结构和生活经验,沟通两者之间的关联,分析学生的 未知,进而明确他们需要掌握哪些文本中的意义、情感和价值。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知道学生想从文本中收获些什么,在理解概念、把握结构、感悟情感等方面会遇到哪些障碍等,从而分析学生的需求。在对未知与需知等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主问题”的设计,才能使得问题设计切实以学生为起点,使得他们能在“主问题”的引导下获得满足感,从而以主动的姿态进入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窃读记》时,结合近期学校举行的“读书交流会”,通过言语渲染迅速地找到了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上一周,五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会’,不仅在阅读中获得了知识、学会了思考,还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窃读记》畅游书的海洋,和作者一起感受读书的滋味吧。”接着教师出示初读阶段的“主问题”:“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 读书有千百种滋味,学生很快对文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产生了共鸣,为后来进 一步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感情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主问题”的支撑力,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主问题”必须具有在教学过程中支撑起一个教学板块的力量,那种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的问题只能将教材弄得支离破碎。“主问题”既要简洁凝练、具有整体性,同时也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紧扣文章主线,将预设中的各种零散问题聚焦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美国教育学者德加默认为:“问得好即教得好!”一个“有分量”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阅读思维的浪花。问题的“分量”体现在问题的支撑力上,如在初读阶段,“主问题”必须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印象,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做好铺垫。在阅读进行阶段,“主问题” 要力求成为整节课的“脊柱”,能够形成清晰的阅读思路,成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在阅读深化阶段,“主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广泛交流,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化。只有有足够支撑力的“主问题”,才能有效地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
例如在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时,教师设计的“主问题”是让学生研读文本后思考:“成年后,‘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启发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品读。一方面,作者有个善于鼓励的慈祥母亲,她的爱成为了作者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作者不会走向歧途。另一方面,“幸运”的背后是父母的爱,无论是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还是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作者都不会产生自傲和自卑的情绪,而是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在“主问题”的支撑下,学生能对文本中的内蕴和情感产生深刻的认知和体会,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阅读指导效果。
三、“主问题”的指向力,推动学生突破重点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是“主问题”设计中最普遍的形式,也是“主问题”设计中指向力的体现。阅读重点的确立,为突破指明了方向,阅读方法也会应运 而生,“主问题”在其中发挥了助推和引领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阅读重点的延展性,即对重点内容进行必要的、适度的拓展与延伸,而不是对重点的机械重复、生吞活剥以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重点才能真正饱满和鲜活起来,学生在“主问题”的助推和引领下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兴致盎然地、富有实效地去研读和品味,使得突破重点落到实处。“主问题”的指向力,不能简单地以完成了多少任务、解决了多少问题来衡量,也不是片面地根据学生的参与面与活跃度来判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其它的语文学习活动一样,不能忽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要注重读和悟,要凸显感性。“主问题”要能调动学 生的感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课堂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走向深刻。因此,攻其一点、以点带面 就成了“主问题”在突破难点时的必然选择,要避免平均用力和面面俱到。在面对不止一个的阅读重点时,教师应当贯彻“一节课让学生有一得,且是深刻的一得”的教学理念,否则会导致课堂虚而不实,学生无法全部消化教学内容,重点也突破得不彻底。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 时,教师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 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为了突破难点,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问题”是:“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为什么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入场了?”引导学生从“群众队伍入场时 间”这一角度展开思考,贯穿了会场布置的庄严和隆重、阅兵过程的万众欢腾以及群众游行时流露出的幸福笑容等,都可以从“入场时间”这一角度寻找到线索,帮助学生以点带面、全面深刻地突破难点。
四、“主问题”的包容力,促进学生充分交流要想让问题具有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包容力,“主问题”的设计就要具有足够的启发性和发散性,既不能过于简单容易,也不 能过于深奥复杂,问题要呈现出一种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表达与交 流欲望。在这种意愿的驱使下,课堂的讨论与交流环 节往往会变得富有生气,进而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教师要能够灵活地把握“主问题”抛出的时机。
“总结全文、提升情感”这一阶段,告诉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然而学生的情绪与预期有较大的差距。教师抛出了一个具有包容力的“主问题”:“你们觉得要重建圆明园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一问题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 容畅谈自己的想法并充分交流之后,他们对于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明显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彭焕初.语文科“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1(04).
[2]郑周艳.简析教学中的鼓励[J].读与写(教育教学 刊),2010(01).
[3]陈世平.对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浅见[J].教育导刊,1995(22).
[4]邰同园.改进教法讲深讲透 [J].江苏教育,196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