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思考的语文,怎么会有与文本的对话?怎么会有学生素养的积淀,怎么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将思考的结果,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言语、行为,通过思考,成为思维的火花,迸发出对人生、社会、知识的思考,使思想睿智,让学识渊博,给成长力量。
关键词:语文课,思考,思维,火花。
思维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伽俐略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在思维的跨越与激荡中,人能充分体味个性自由舒展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这种快乐,应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然而,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育中,孩子们常常不去思考,甚至是不会思考,读书的快乐何从谈起。学生本应是课堂的主角,而不是听众和看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思维的因素,恰当地选择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条件,并激励他们思考,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有很大作用。
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课文的学习中,有的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认为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了,阅读时常常一带而过。而这些又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或者是理解时容易发生错误之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课题提问,故意设疑,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创设一些让学生有思考空间和余地,又方便探索的问题,诱导、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问时,需注重的一点是,小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就算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因此,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把问题提在需要学生思考的地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感悟课文所阐述的道理。
崔峦老师曾说:“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低年级的课文,通常是学完课文后,要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引喻性强,而孩子的认知多具有直观性,为了教会学生在课文难于理解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以期让他们从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其中的道理,让他们领悟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情谊,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
三、寓教于乐、乐中求知,学玩结合,让学生轻松学习。
好动爱玩、喜好新鲜事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的一种本能倾向。因为他们需要从各种角度去了解、认识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而好动爱玩正是他们特殊的认识手段。因此,想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一定要让课堂氛围与学生的爱好契合,尽可能多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玩的元素,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中的快乐,自然会从心底亲近课堂,对学习产生足够的期待和热情,将玩与学结合于课堂,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得知识。在教学中我还适当地采用学玩结合,乐中求知。其过程中,可加强赏识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可运用游戏活动,激活课堂教学。
四、多给孩子们留一些思维的空间。
教育,需要“留白”。语文课更应如此。课堂上,给学生空间和时间,看似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其实,是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去创造、动脑去思考。既是很好地呵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人能力,培养了他们对于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每一节课,都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人生中共同的一段生命经历,正如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不要把课文的内涵解释得太实、太死,不要过分追求师生总能达到一致与共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运用自己的眼光和大脑,在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充分享受思维跃动带来的欢乐。就让孩子的注意力象放大镜下聚集的光一样,点燃智慧的火焰。课上,我发现,有时我精力充沛,讲得津津有味,感觉很好,可课后作业却相差甚远,相反,有时我懒于多说,讲课时遇到应当引导他们思考、注意的问题时,故意提高音调或停顿一下,或“兜个圈子”,让他们自己思考,这样反而让他们注意力更集中了,课后作业也更加富有创意和思考的成分了。
总之,小学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培养孩子爱思考、敢创新、勤动脑的品格,让思维在语文课中闪耀思想的光芒,给语文课注入源头活水,让语文课成为德育、智育的舞台。小学语文课中包含了大量训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素材,作为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但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激起无限思维的火花,从而迸发出对人生、社会、知识的思考,使思想睿智,让学识渊博,给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