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还其本质——聚焦语文阅读的文本表达方式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期   作者:王莹
[导读]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阅读是多种人体感觉器官同时参与的综合活动。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与文本产生碰撞,训练学生的语感。阅读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目前,小学阅读教学大多重在理解课文内容、梳理重难点字词句。教师们在教授课文重难点的句段上花费大量时间,但从反馈结果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并不让教师满意。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重难点”内容,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甚至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并没有学会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策略来解析、理解文章。
【关键词】
        语言表达 工具性 文体特征 语言实践

一、课堂应当着重细读文本,学生应当学会迁移运用

        教材中的课文皆文字优美,蕴意丰富。学习这些文本对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起重大作用。但现在一些教师只注重挖掘文章内涵,而忽略文章表达形式的美感,如人教版四下的《蟋蟀的住宅》一课,本文作者文字生动活泼,轻松诙谐,文章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法布尔将昆虫世界拟作人类世界,将自然界知识化作趣味和美学,让蟋蟀这一微小的生物散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样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文本,却常常被大家忽略它诗一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转而去过分挖掘蟋蟀的生活习性,或者仅仅只把它看做一篇百科全书的科普文章,其实在作者法布尔笔下蟋蟀同人一样有灵性,会唱歌,会说话,文字的趣味性很强。如,把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说成“平台”,把蟋蟀的声音比喻成“弹琴”,把蟋蟀筑巢过程说成“伟大的工程”等等。这些作者组织起来的语言文字,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很有趣味性。我们的教师应该多挖掘这类文本的语言描写特点。其实,了解蟋蟀的习性,学生们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也可以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课堂上应当多挖掘文本的生动性、趣味性,学习文中多种修辞方法,增强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提高对文本的审美能力

        目前,有许多课例教学,将文本的教学价值偏向于人文性,而忽略文体特点和语言表达形式。课堂中总是一味追求文本的人文概念,课堂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措施都是基于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而学生本该掌握和理解的文本特点和语言表达的相关知识,反而消弭在繁杂的内容分析里。如,在教授《七月的天山》时,时常会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七月的天山会呈现雪峰、溪流、绿树和鲜花同在的景象?这一问题属于课文的疑难点,但不是重点。但实际上,学生们通过阅读、反复观察课文,就会发现天山的地形复杂,天山上山地与平原气候差异大。因此,教师可借助此问题作为契机,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文中的信息并分析出答案,并且学生找问题答案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到文章特点,这样比按部就班的分析内容要有吸引力。而且作者在文中用了“移步换景”来描绘景物,并且作者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是以游览的踪迹依次去写的,并在文中写出了各种景物的变化。本文作者十分善于抓景物的特征,描写十分细腻,语言更是绚丽多彩,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教材选入此文的课程价值绝不仅是理解文本描绘的天山奇异风光,更是希望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作者希望读者能从文本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正如《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到:“文字语言具有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要想离开内容去注意形式,多少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内容更不同,总算是依照了儿童生活的情形编造的,内容的吸引力更大,更容易教读的人忽略形式方面。”我们应该在抓人文性的同时,也把握好工具性,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建构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让学生不光会“看”作品,还要会 “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

三、重视文本表达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创作动机和灵感。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要回归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目的,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它。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中的山有三大特点:奇、秀、险。文中的第五自然段在奇、秀、险的描写上很有特色。奇在形态上,秀在色彩上,险在山势上。通过种种贴切的比喻和排比,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三个“啊”字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感染力,将作者的赞叹之情完美地表达出来。而且几句比喻都是学生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和句式的美之后再来进行仿写,他们也能写出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句子。这既是学生由“学习”到“实践”的运用过程。像《桂林山水》这样的名篇佳作人教版收录得很多,每一次文本内容的学习都应该让学生体验,或是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实践中去体会作者文字表达的艺术魅力。因而,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运用这些表达方式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历练、积累!小学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教师不能仅仅只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思想主题,进而忽视文章的语言表达。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运用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

总结:

        小学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上,还要使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本体性课程内容,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生对文本中突出的语言形式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体验,最后到迁移运用,才是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落实的。
        
        
        
        
        
        
        
        
        
        
        

参考文献
[1] 王佩莹.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J].小学语文. 2016(137-138)
[2]田本娜.语文训练,训练什么?如何有效进行?[J].教育学术月刊. 2008(1)
[3]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J].人民教育. 1962(6):1
[4] 高祥虎.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 2016(136)
[5] 周韩林.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冷思考[J].小学语文. 2016(136)
[6] 谢江峰.从“学过”到“学会”---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J].小学语文. 2016(135)
[7] 叶林,舒晓玲,赵亮,邓剑东,金呈,李洁.回归语文本质,强化语文实践――第14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综述[J].小学语文. 2016(133)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