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课程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期   作者:杜锐敏
[导读] 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主导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
        摘要: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主导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在中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必要性、可行性兼备,只要策略得当,便可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人的思想行为及道德意识均可起到积极作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需要把其融于中学德育教育课程。1但为使两者有机相融,实现德育教育及文化传承的双重目的,首先需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融合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学校德育课程关系辨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学校德育课程具有内在统一关系。2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于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把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德育课程体系,可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理论体系,其涉及到政治意识、宗教思想、生产生活、教育文化,其中蕴含的道理思想于人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未曾中断,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极大的营养成分。中华民族也因此形成了优秀的民族秉性与品格。这与当代社会“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相互一致。 两者相融无疑会使整个德育课程体系变得更为多元,对师生均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德育教育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德育教育是一种意识教育,但同时也是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因为德育教育的这种属性,在现代情境中,把传统文化融于德育教育实质上是通过后者而对前者起到传统与发展作用。首先,从本身内容上来讲,在现代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或者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均源于古人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虽然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一些已发生了蜕变。但所谓“文以载道”,把现代德育教育与其“母体”融为一体,更可使相关教育具有可行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使文化得到传承。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中学德育课程策略
        文献研究及实践均已表明,把两者相融不但可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利于加强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笃定信仰,增强其文化自信。3但在目前,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中学德育教育课程仍存有一些问题。综合问题深度分析、文献研究及实践,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 提升教师素养
        全面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在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因受应试教育影响,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整个人文教育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即使思想政治学科以及语文或者其他学科的教师可能已经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专业限制,相当数量的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此情况下,为使前者全面融于后者,教师需从根本上认识到此方面的不足,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教师培养、再教育以及教研会、网络远程学习以及碎片化学习等,提升自己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融于中学德育教育课程的认识。

例如,基于中学生的特点,如何引导其发挥自主合作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自我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等。
2. 加强内容开发
        与教师素养欠缺相对应的是,在目前的教育情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于学校教育中,人们通常能充分地认识到其文化意义,并为此开发了相关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融于某些学科,例如语文学科,甚至已达到了全面融入的阶段。也因此,在中学语文的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均有相当部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进行设计。这也为该学科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
        但相形之下,即使是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中,例如《思想品德》,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仅占了较小篇幅,结果导致现行的德育教育时代感很强,传统感较弱。没有实际载体可以依托的德育教育,自然不能弘扬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因为各地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存有一定差异,为此,各学校可综合各种实际,自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本校德育教育的校本课程,充分运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缘性,把其融于德育教育。
3. 优化课程体系
        在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并不能完全凭借《思想政治》课程,更需要有机融于日常教学管理中。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德育教育应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应有作用,形成以其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协同教育模式。而且,再从教学与活动两个方面来看,德育教育课堂教学通常与课外活动互相脱离,起不到应有作用。
        为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保证质量,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德育教育需把课内外有机融为一体,并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地方节庆等,综合设计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传统文化学习两方面实现知行合一。
4. 构建有利环境
        德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以及两者融合均需良好的环境。当前学校教育在各个方面均面临着一定难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复杂。
        因此,无论是为了实现何种教育目的,均要构建良好的环境。从微观角度来讲,学校对于两者融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尽可能地为其创造良好条件。这样,德育教育老师及其他有关人员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再从宏观上来看,社会为此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引导,充分地的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同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课题研究、共建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基地等。当然,家长也应积极行动以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结论
        在整个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始终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及道德意识。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网络科技极其发达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及思想的侵袭。在此情况下,各级教育工作者应把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中学德育教育课程落至实处。
参考文献:
杨小斐. 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J]. 人民论坛, 2019, 626(09):140-141.
马晓君. 基于传统文化的德育现代性路径建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 347(02):25-29.
范兆雄. 传统德育与新时代中国人德性塑造[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8, v.10;No.58(04):6-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