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之思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期   作者:张书伟
[导读] 近几年来新课改的浪潮十分汹涌,课堂教学经过课改浪潮的洗礼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摘要:近几年来新课改的浪潮十分汹涌,课堂教学经过课改浪潮的洗礼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数学自然不能被淹没在改革潮流中。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数学应用能力的话题热度长时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成为困扰数学教师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能力;思考
        引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提升数学水平和数学思维的必经之路。将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有效提高,不仅能够提升数学思维模式,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为未来难度更高的数学学习铺下坚硬有力的基石。
        一、将数学与生活进行实践性结合
        在新课标中,对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传授数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很巧妙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入数学课堂,引导学生灵活地使用数学思维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迎刃而解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中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吸引力。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时,大多数教材中的例题都与生活有关,比如银行存款、商品折扣、商品数量。这些例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植入数学题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小王骑自行车从家里赶到学校,如果每小时骑行15千米,可以比预定时间早到15分钟;如果每小时骑行9千米,会比预定时间晚到15分钟,求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有多少千米?这是一道生活实践类应用题,很好地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植入了实际生活当中。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带入到题目当中进行假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找出题干中的等量关系,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在课堂中充分扮演好引路人的作用。在这道题中,学生首先需要明确小王家到学校的总路程是相等的,在在学生正确找到等量关系后,可以以速度和时间作为切入点,列出正确的一元一次方程。随后,由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内容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后完成对该题的解答。
        通过数学与实际生活具有实践意义的有效结合,可以在学生的大脑中播撒下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种子。学生在成功运用方程解出数学题后能够信心倍增,以学习自信为养料促进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生根发芽。
        二、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趣味性结合
        数学除了是严谨认真的,也可以是轻松诙谐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趣味也是不得不加入的一大元素。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也可以将数学与生活中富有趣味的问题相结合,让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更加亲密,也将知识与数学中的快乐一并带给学生。
        例如,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就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就是十分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也是一道非常有趣的数学应用题,教师使用这样的例题可以有效的在课堂中加入趣味元素,从而激发学生的解题欲望。针对这一例题,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鸡兔同笼的场景展现在脑海里。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自行尝试着解答这一问题,再邀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分享思路及运算过程。最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并演示运算过程。
        再如,《算法统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假如井不知深,先将绳3折入井,绳长4尺,后将绳四折入井,亦长1尺,问井深及绳长各若干?面对这一例题,学生在感到有趣和挑战性的同时难免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对这一类例题进行指导时,首先应该对题目进行翻译和简化,让学生清晰明白的理解题意,消除学生心中的顾虑,更高效的进行思考。教师在讲解这一道例题时,可以让学生裁下一小段纸条,以纸条充当井绳,根据题目进行模拟,找出正确的等量关系,接着选定未知数并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运用带有趣味性的例题创设教学情景,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进入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高效课堂。这样的教学情景,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学生在亲自动手寻找替代品对题目进行情景再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上一层楼。
        三、将数学与生活进行开放式结合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视野逐步开阔、思维逐步靠近成年人,心智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因此,初中生对于问题的考虑逐渐变得越来越全面,思维角度变得越来越丰富。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最值问题”的相关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探索。
        例如这样一道例题:学生和教师一同春游,有45座的中型客车和60座的大型客车两种车型可供选择,45座中型客车的租金为一天500元,60座大型客车的租金为一天600元,已知一共有225人参加春游,那么如何租车最省钱?这一例题的开放性较强,给学生留下的发挥空间十分宽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各种假设,通过对不同方案的计算以得到最佳答案。教师通过类似的最值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解决实际问题时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吸引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结束语
        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时,应该通过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的核心思想。教师需要将生活作为载体,把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搭建与载体之上,在生活中尽情领略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茂森.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3):43-44.
        [2]邱媛.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88.
        [3]丁子定.初中数学课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226-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