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新课改过程中,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要素,初中历史课堂上充分运用史料来展开教学,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历史推理和想象,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史料也就是历史资料,是指可以为研究或学习历史时的根据的资料。从广义来说,它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即记录史事的载籍,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是史料研究的主要对象;口传的,如民间传说、访问资料、民间歌谣等。史料是研讨历史问题的根本和依据,是历史学的基础。将史料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弘扬学生大胆质疑与小心求证的史学精神。本文以部编版历史教材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一、充分运用教科书中已有的史料
历史教材中穿插着一些很多丰富的原始史料,这些内容是对课本正文内容的补充和解析,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对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1、开设史料阅读专栏。在课文中专门设立史料阅读专栏,作为学习课程的扩展内容。一般是使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这种运用史料的方法,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如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对郑和远航次数、规模、人数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充分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2、以史料来研习。在阅读提供史料的同时提出思考性、分析性的问题。把史料作为阅读的材料的同时,又作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依据,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这样的设计,将史料阅读与对问题的思考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史料研读的方法,加深对相关史实的理解。3、以史料来探究。用史料作为探究活动的设计材料,教师设计出探究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并开展研讨、辨论等学生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课后活动第2题:通过引用《后汉书?皇甫嵩传》的材料,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的响应?历史教科书记录着学生所需要的历史基础知识,以此传递着历史意识和观念,同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提供研讨活动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运用教科书进行深层的学习与探究活动。
二、从历史专业著作中查找史料
中国是一个文献大国,在各种历史专著中去寻找史料是历史教学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中国古代史方面,经、史、子、集四部中的精华都可作为教学史料的来源。在权威历史专著中一些典型的史料可为教学提供参考。如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文化》中,关于华佗部分的知识点就补充了《后汉书?华佗传》的内容。通过华佗学生吴普学习五禽戏达到强生健体的目的来强调华佗在医学方面的内容和贡献。一些历史学者的学术论文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三、穿插乡土史料增强学生认同感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结合一些乡土史料,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通过乡土史料的穿插,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对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乡土史料在穿插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符合本课主题的史实,以此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中,课后知识拓展,就穿插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教师可根据这一线索,介绍远征军对日历时95天的龙陵松山战役,本次战役的胜利,是扭转滇西战局的关键,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阵地中的地堡、战壕、弹坑随处可见,运用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松山是英烈的鲜血筑成的红土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家乡的认同感。
四、从新闻中寻找史料
网络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方便。网上有大量的学术资料、中国知网、百度文库、各类图书馆等都成为教师快速寻找史料的途径。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抗美援朝》中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内容,利用网络新闻扩充学生知识面。时事资料:2013、2014年韩国两次归还志愿军遗骸。通过时事资料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是中朝韩等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中,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讲解,可引入新闻:2019年5月10日起,美国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两千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率由10﹪提高到25﹪,美方的决定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严重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协定。通过这则新闻,熟知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国应遵守多边贸易规则。
五、从我们的生活中选取史料
日常生活的点滴素材同样能作为史料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历史。以八年级下第十九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课前要求学生去了解祖辈、父辈的老旧衣物,研究服装的特征。每一时期服饰的不同,体现了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特征。还有各种票证:粮票、肉票、油票、布票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的见证。学生探查老一辈人们服装色彩单一样式单调和食物结构单一与现在的衣食变得丰富多样相比较,这些变化都是经济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而带来的。可以发现,史料可以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发动学生留意身边的史料,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历史学离不开史料,合理的史料才会有鲜活的历史。历史教学用材料说话正是历史教学的本身特色,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结论,只有用材料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论从史出”。
由此看出,历史史料教学是一个值得发掘开展的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除了用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态度,还能以丰富的资料创建更加完善课堂,通过分析判断能力的掌握,对于学生今后进行培养探究意识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问题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期,历史教师在实践这种模式时除了要注重史料的来源,还要注意史料选择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一节课的史料过渡使用也会务必及反,只有紧紧围绕教材主题适度选材才能让史料教学真正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龙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史料甄别和选取》 《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2期.
【2】杜琴芳:《史料引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探讨》 《新课程﹒中学》 2016年03期.
【3】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01期.?
【4】《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八九年级 教育部编写2018年版
【5】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