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期   作者:华晓丹
[导读] 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性内容
        摘要: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性内容,还需要对于学生能力、学习方法、学科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引言:
        初中历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一方面,历史是需要记忆的,且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的记忆是不容犯错的,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优化课堂本身就成为了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当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即通过多人组合的形式,对于某一或多个学习内容展开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来实现对于自主学习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是一种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教育理念下的现代化教学形式。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合作策略的改变,来强化合作效果。普通的小组合作通常是以学生自愿组合进行的,而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小组分配过程,科学分配小组成员,以学生个性、学习能力为参考,进行搭配,以此来强化小组合作效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减轻教师在课堂中的负担,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观察或发现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展开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应用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本文主要通过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所体现出的四个特性来展开分析,分别是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身份定位、教材与合作联系以及合作技巧和能力的掌握。
        (一)学生情况
        在上文中提到,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策略,来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但是组合策略的应用,实际上是教师基于学情,建立在对于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展开的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等多个因素的考量,形成小组,并通过发布“学习任务”给予小组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习任务”的完成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双向进行的,对于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相互讨论共同促进学习,通过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因此,基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下,教师在分组时,要基于性格、能力、数量等多个因素的考虑,形成对于小组成员的划分,以达到通过分组实现优化教学的最优解。


        (二)身份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教学形式的展开,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其身份都发生了一定意义上的转变。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身份从教师、引导者转变为了学生团队的辅助者,课堂的主体转变为了学生,而教师的教学重心也更多的放在了发现学生团队的问题,而不是主动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和学生开展互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从学习者的身份变换为了合作者的身份,无论是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是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实际上,都形成了合作关系,每个学生又建立在自己的个性特征上,为整个小组贡献力量,充分以合作者的心态完成学习,合作意识的强化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又促使课堂效率不断上升。具体到实际中,如在开展“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小组内可以形成分工,分别收集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下西洋的目的、下西洋的路径等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再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总结并回答问题,学生都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自然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印象也就更加深刻。
        (三)联系教材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本身要建立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与教材产生紧密联系而非脱离教材开展,同样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为例,如果学生在学习探究时,探究内容脱离了教材本身,或是与教材完全无关,既达不到教学效果,又无法体现小组合作的学习意义。因此,教师要从旁观察并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的讨论方向始终是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的,衍生的内容也与教材内容相关,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意义才能够实现。
        (四)合作技巧
        对于学生而言,在初次学习与合作过程中,很难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且容易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摩擦,这些现象都很正常,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的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当中来,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2]。
        如在开展“三国鼎立”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时,可能学生所喜欢或崇拜的三国人物不同,在谈论和学习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立场产生分歧和争议。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三国故事的讲解,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后提出产生争议本身的原因,用故事化解矛盾,并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形成和而不同的思路。如此一来,既帮助学生很好的化解了争议,又促使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小技巧,便于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教学互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一种相对较为开放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学情,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改进而非完全照搬,只有适合学习的学习方式,才能够真正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因此,望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探讨深入分析,为初中历史教学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张维宏.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甘肃教育,2019(03):82-83.
[2] 殷运峰,方蕾蕾.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9(04):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