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放飞的希望,他们活泼、机灵、可爱,无拘无束,像一只只欢快的小燕子,奔向一个陌生的环境——进入小学时代。但当这个崭新的生活全面展开时,他们却显得不知所措了。爱心教育,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感觉非常抽象。但当它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之中时,我们就会觉得“爱心”是那样的生动,爱心并非都要表现出轰轰烈烈,它在点滴之间、细微之处。
如果说一个好学生是一朵含笑的鲜花,那么后进生则是含苞欲放的花朵。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仅仅欣赏盛开的鲜花,而要多用激情去催开那待放的花朵,改变学生的人生。
去年我担任二年级教学, 班里有几个学生,特别爱摆弄一些小玩意,比如新买的小玩具:贴画、弹珠、溜溜球之类;用旧的文具和玩具:笔、橡皮、赛车之类;以及自己收集的一些旧东西:树叶、石头、螺丝钉之类。
这些在成人眼里是垃圾之类的东西,到了他们手里简直就成了宝贝,被他们装在口袋里,放在书包里,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会儿,讨论一番。有时候上课也会忍不住进行地下工作—悄悄在抽屉里玩,既影响了学习,也玩不痛快。我对此曾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的劝他们上课时间要认真听课,可效果并不理想。
新学期的第二节课,我正指导学生读书,突然发现前排一个小男孩的手放在抽屉里,读书时目光游移、心不在焉......不用说,肯定在下面玩小玩意。我非常生气,第一节课上我刚组织学生学习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课要专心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他竟敢明知故犯!我厉声说:"小磊,把你玩的东西交上来!"他乖乖地走上讲台,把一块椭圆形的石头和一块磁铁放在讲桌上。我决定以此为转折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我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已经长大了,该自己管住自己了,不能像以前一样,什么东西都玩。"我特别瞅着小磊这个小男孩说:"没用的东西就扔掉!石头和磁铁有什么好玩的?"并随手扔到了垃圾箱里。在我看来,因为玩一块石头和磁铁耽误学习,太不值得了。小磊张了张嘴,随即又耷拉下了小脑袋。我很高兴我的话终于起了作用,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谁知,我刚在办公室里坐下喘口气,小磊的同桌就跑过来告状:"小磊又把他的东西捡回去了,他说,石头是他爸爸打工回来送给他的,不能扔;磁铁是他生病时叔叔送给他的,也不能扔......"我对小磊的小组长摆了摆手,示意她回去.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可是有一种震撼,响雷一般从我的内心深处滚过:我们成人怎能以自己的认识来衡量学生呢?她把玩的哪里是普通的石头和磁铁呀,那是他成长的经历,那是美好的记忆,那是爱的踪影......
想到这儿,我找到一个精美的盒子,拿着它快步走进教室,满怀愧疚的对小磊说:"老师送给你一个漂亮的盒子,来,咱们一起给你的宝贝找个家,好吗?"小磊笑了,小脸上还挂着晶亮的泪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内向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去除小磊的坏习惯,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小磊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小磊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小磊同学……”渐渐的,小磊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什么悄悄话还主动跟我说呢!
2、对孩子要——倾听。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其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觉前,她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了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我不禁被故事中的那位深深懂得爱的母亲所打动。爱孩子,没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和激励,给孩子创设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我想,那颗热爱生活,发现美、欣赏美的稚嫩的心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吧。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教师。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教师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虽然教育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爱却是最能拨动孩子心弦、触及心扉的。当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正的送出关爱后,不仅会促使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好转,更是让他们的心理也得到自我完善。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