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合唱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年段,在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来说,要求当然也应该不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认识儿童,到发现儿童,再到发展儿童,永远都是一个过程。低年段—培养分工合作意识,渗透观念,中年段—探究合唱乐趣,高年段—乐享音乐,纵情歌唱。
关键词:合唱、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有这样的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而在当今看来,留下来的就是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就小学音乐教学而言,演唱是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除了学生个人的独唱外,教师更应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这跟核心素养要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不谋而合的,合作能力是关键能力,而培养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则是必备品格,而在今后他留下来的核心素养恰恰是对他终身发展甚至对社会发展都是有利的。
合唱教学很重要,但是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来说,要求当然也应该不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认识儿童,到发现儿童,再到发展儿童,永远都是一个过程。
1.认识儿童:低年段—培养分工合作意识,渗透观念
我们要认识儿童。
从低年段开始,教师要追寻当代儿童发展的新特点,关注儿童的现实表现。小学低年段的合唱渗透性教学,是像房子的基石一样,虽然朴素但却是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致力于让合唱的种子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结出歌唱天地里的累累硕果。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的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设计动作发出声音来模仿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学生在大鼓“嗵嗵”处做跺脚,在小鼓“咚咚咚”处做拍手,两种力度的区分恰到好处。虽然这只是一首独唱歌曲,但是教师却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简单的合作表演,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律动表演。一年级已经可以使用打击乐器,我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两种乐器来表现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他们选择敲响鼓来表现大鼓的声音,用响板来表现轻声的小鼓声。合作表演就这么开始了,唱歌、律动、小乐器,学生们分工配合得棒极了!
除了设计歌曲本身的合作表演外,低年段还可以有简单的创作。《火车开啦》是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首匈牙利儿歌,为了让歌曲演唱的更富有表现力,我引导学生在歌曲的引子和尾声加上简单的二声部节奏声势。一个声部模仿火车鸣笛声:呜—│呜—│,一个声部模仿火车轮子转动的声音: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在歌曲的引子部分逐渐地渐强,而在尾声部分逐渐渐弱,模仿火车的由近及远。这样简单的二声部合作,让歌曲更加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化了。
2.发现儿童:中年段—探究合唱乐趣
我们要发现儿童。
教师要着重发现儿童内心可能性的发现,用可能性引导现实性。中年段是合唱的黄金时期,对于一些缺乏音乐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合唱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若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则会失去对合唱的参与兴趣。因此,在中年段,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对合唱的乐趣,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参与到合唱中来。
音乐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合唱的乐趣。《春天来了》是一首德国的民歌,共有三个乐句,和《闪烁的小星》的旋律听上去很相似,但也略有不同。
我请学生分两个声部同时用“la”来哼唱两首歌曲的第一乐句,学生惊讶地感到两首毫无关联的歌曲竟然能够异曲同唱。细心的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两首歌曲的每小节主干音是相同的,虽然个别音以及节奏上不同,但是合唱起来的和声效果却是惊人的和谐。有个学生竟不满足于仅用人声合作,提议用竖笛演奏和人声共同来合作两个声部。这样一来,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合唱的兴趣。
在我看来,好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能自然而然地变成多声部,而不只是教师规定好的“来,我们分成两个声部,你们唱一声部,你们唱二声部”。在教唱《隆里格隆》这首二声部歌曲时,我亲自表演了京剧的身段,带领学生练习跑圆场。女生在跑圆场过程中,双手兰花指指向外圈,最后定住亮相时手臂在胸前绕个圈,女生们表演的唯妙唯俏。男生充当京剧的戏迷,一边用手来为女生打节奏,一边哼唱“隆里格隆”。就这样,“女花旦们”和京剧小戏迷们的合作开始了,他们演唱自己的声部,同时又担任不同的角色表演,精彩极了!可见在合唱教学中,创设情境,以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的声部,可以把枯燥的合唱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3.发展儿童:高年段—乐享音乐,纵情歌唱
我们要发展儿童。
研究儿童发展的方向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方式,努力成为一名智慧教师。在经过了低年段和中年段的合唱训练后,到了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唱能力,以及与同学互相合作的默契。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视唱技能,提升合唱技巧,带领学生乐享音乐,纵情歌唱。
高年段的合唱歌曲比之前要大大增加了难度,若想学生能够尽情享受合唱,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银色的桦树林》这首歌,教师可以利用歌曲中较为典型的音来伴唱,抓住后半部分“蓬得得蓬蓬”的旋律来为歌曲前半部分进行伴唱。真正比较困难的是中间这句,两个声部旋律相差比较大,属于复调,学生不易唱准。
教师可以利用Garage band(库乐队)这个软件来录入编辑这条旋律。我选用长笛来表现一声部清亮的音色,好似清清的湖水;二声部音低一些,仿佛湖水边的岩石,我选用了圆号来表现这样低沉浑厚一些的音色。学生单独欣赏了两种音色后,再用声音表现时也学会了去模仿二者。这样再跟伴奏演唱二声部时,不同的声部去倾听不同的乐器声音,声部非常清晰,合唱效果也很不错。
对于两个声部是同时进行的歌曲来说,给高年级的学生去感受声部的纵向是有帮助的。而对于一些轮唱歌曲,可以先给学生从听一个声部开始,而教材音像资料的合唱歌曲都是两个声部叠加在一起的效果,老师们除了可以通过弹琴或跟伴奏来示范演唱之外呢,还可以借助做微课的Camtasia Sudio软件把一声部单独录好,这样听上去会更加清晰。在二声部合作时,我们平日去帮助一个声部,可能另一个声部就会不准,无法同时帮助到两个声部。有些老师会采用手上弹一个声部,嘴上唱另一个声部,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Camtasia Sudio软件把两个声部单独录好后叠加在一起,再把二声部音量调高一些,这样学生在分声部刚合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去带一声部,同时通过音频来帮助二声部,这样就达到了两个声部都有人带领的效果。熟练之后,再跟伴奏合唱,效果会更好。
孔子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与仁相统一,意味着能力与品格的统一,这就是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下,儿童需求是教育的基点,儿童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不能总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儿童,而应该始终以儿童为主体,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
合唱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调节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合唱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通过对音乐历史背景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还能够以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年段,在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
我们努力着,怀抱着希望,永远前行在此岸到彼岸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