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期   作者:李鑫洲
[导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科学课关键所在。
关键词:城郊小学  小学科学  培养   良好的   学习习惯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也是每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但是在我们城郊科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城郊小学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在我们城郊小学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正如教学大纲所讲:“科学知识不是空中楼阁,和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比较硬度》中,分析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硬度时,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学生会说我们知道木条没铁钉硬,卡纸没有木条硬等。这样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能发现科学知识,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
        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来学习,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物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

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了呢等一系列问题的课内外的积极探究,特别是当我在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力。”
例如,学生先学习了《声音》一课,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之后,再组织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方面不懂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不相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逐步的使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三、养成主动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
        中国的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 怎样证明?小小的蚕宝宝是怎样变成美丽的蝴蝶的? 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和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寻老师的帮助和解答。 当然老师也要引领和指导。 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一展身手”。 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好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
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去验证预测可
能的结果,即动手之前先动脑。
        总之,教学方法是不断实践和总结得到的。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我们一切从城郊小学实际出发,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准绳。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城郊孩子的生活经验有机的结合使用,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