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后进生”的产生。在现代应试教育中,唯分数论,以考试为指挥棒,在学校,外界眼里后进生分数低就是后进生,似乎后进生成绩差就是什么都差,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本文试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以及能够采取的方法,如何帮助他们。
关键词: 后进生 转化 教育 心理
本人从教十几年来,碰到各种类型的学生,即便是后进生也分很多种,情况十分复杂,有环境,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学影响,老师影响各种形成原因,当然单纯从我的数学教育来说,有的孩子是开悟晚;有的是家庭不重视,没打算让孩子走读书这条路,或者说流露给孩子的就是读书也没什么用,不如早点出来工作赚钱,导致有的后进生本身可以学的,由于惰性还有潜意识里认同家长的读书无用论;有的是受其他后进生影响再加自身自控力弱;有的可能和某个任课老师冲突再加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原因赌气或者失去兴趣反感等等因素。后进生形成因素复杂,再加上网络时代,网瘾游戏瘾少年急剧增多,有的孩子的学习变化有时就是在很短时间内。
在一般人心目中“后进生”似乎什么都差,受到老师同学的嫌弃,甚至学生自己的自我怀疑,是 “朽木不可雕也”。难道朽木永远都不可雕吗?回答肯定是:“不一定。”“后进生”是相对的,在“后进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一个平时连两位数加减法都不会做的差生,在谈起“养鸟经”却口若悬河;一个门门都不及格的“后进生”韩寒,居然成了一针见血的大作家。由此可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我教过的学生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数学成绩很差,但是语文成绩非常好,看过很多名著,小提琴演奏水准很高,还有的初中阶段数学很差,进入艺术学校,跳舞唱歌很突出,很有艺术细胞等等,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抱着“一碗水也要救活几棵秧苗”的信念,坚持“誓把锈铁炼成钢的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把一个个“淘气包”转变过来,把全心的精力用在教育上。
因此说,“歪脖子”树也可以变成有用之材,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善待差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后进生”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当然这是理想,实际是普通学校一个老师班上四五十人,两个半近百人,后进生少说也有三四十人,甚至更多,每个后进生的原因多样复杂,这些后进生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耗费很多精力,并且常常有反复,同时基于学校应试压力还有教师荣誉压力,教师大多数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优生身上,即便知道后进生并不是就是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差,但是大多数老师基于各种原因会放弃后进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怎么做,或者或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方法简单,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或过分讨好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或对学生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过分偏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等。正是教师这种不按教育规律办事,违背教育原则,不懂教育艺术,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的做法,导致了部分“后进生”的产生。
当然也有学校教育上的偏差和过失。首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育为了升学,因此就要进行不断的分类、淘汰,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信心;其次,是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同,致使那些需要时间长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时间久之便沦为“后进生”;再加上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对学生估价往往脱离学生真实情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还有家庭教育的失误。一般来说“后进生”的家长是教不得法,娇严失当。有的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子女,捧他们为掌上明珠,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长粗暴无知,对子女报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或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使子女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后进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教师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宽容所犯错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勇往直前。而那种靠家长施加压力或由个别学生暗中监督的方法,不仅收效不大,反击会使他们变的更加自卑自私,得不丧失。
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于肯定,并及时给于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