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题课是数学课最重要的课型之一。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之下,所有的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会做题。但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的习题课,这样就会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真正让课堂变成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一个轻负的学生。针对这一点我对习题课做了这样的调整,希望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习题课 题目设计 上课形式
【正文】
传统意义上的习题课,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为了让学生多听一点知识点,多会一种方法,老师拼命的占时间。但很多老师觉得自己像一头老黄牛面对一辆载满像老头一样的青少年的破车,怎么拉也拉不快。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习题课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①老师选题困难。选择大家都不会的,往往讲完题目的结果会的学生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选择大多不会的,会的几个同学就感到无所事事。② 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实不管是学生还是别的工作上的人,在解不断的更新题目中都会疲劳,所以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题一课的上课模式原因。③学生知识的理解不深刻,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能很好的提升。听课把课上的题目都听懂了,但过一段时间学生对于同一类题目甚至同一道题目感觉还是很陌生。
如何对上面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呢?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符永平一堂《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导学课,他用实际的应用问题 :问题情景,将一把梯子靠在墙上梯子高AB=5米,AC=4米 梯子在墙上可以滑动。在梯子滑动的过程中很多量是在发生变化的,
情景1: 一把梯子靠在墙上,高AB=5米,AC=4米,梯子顶端A往下滑的距离等于梯子低端向右移动的距离相等,问题___________(由学生来填写)
情景3: 一把梯子靠在墙上,高AB=5米,AC=4米,当∠DAB=_____时,问题______________(由学生填写)。
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一种新的将题目的模型)
第二个精彩的部分是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做题设计
情景7,判断并说明理由:m为何值时,方程x|m|—3x+1=0一元二次方程?
设计,结合上题和定义设计一道让别人容易掉进的“陷阱题”。
课后思考出题:请结合以下图示设计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请尝试。
学生的在自己的理解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整个班的学生思维都动起来。学生设计的问题让我感到只要给他们一扇门,他们可以带给你一个精彩的世界。就因为这堂课,我一直存在心里,这么好的一种课型或者是一种教学的形式我怎么样让它成为我的教学的亮点,让我的学生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后来我尝试去设计这样的新课,学生设计的问题也五花八门,一堂课也解决不了,所以对于这种上课的模式很容易导致上课的教学目标完不成(很有可能是我对课堂的掌控力还不是很好),因此不适合我拿来上新授课。虽然上了一堂自己认为不成功的课,但学生感觉很兴奋,一堂课中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最终我没有坚持。那什么样的课比较适合这样的设计呢?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我的脑海里,这个上课形式我一直都没有放弃,感觉就像满满的正能量就是无处释放。终于我发现了一种课,可以不用管学生是否有没有真正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失败了也不会对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有可以进行新的体验,当然上课的效果也有满满的收获,这就是习题课。
那如何设计习题课呢?根据我的经验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1.选题
选题的时候,在我看来有点像一题一课的选题,我们要选择一道既经典又代表性的题目。其一,它的内涵比较大,可以涵盖更多的知识点,当然也往往是一节或一章中比较综合的题目。当然也不一定是综合题,但一定要有一个容纳多种情况的背景题。比如:上特殊三角形习题课时我们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背景的题目。其二,经典的题目往往老师的掌控力比较好,不会产生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能是自己的能力有限),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题目的设计和教学目标也比较好把握,不至于我想讲“张三”,结果提出问题都是关于“李四”的的尴尬。
2.设计预想的目标
我们选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我们的目标要有预想,最起码我要学生设计出我要讲得那道题目。当然还要将这道题目里涵盖的基础知识也要从学生那里得到,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对于这样的习题课目标与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差不多应具有以下两点要求:①目标不宜过多。一道题目特别是综合题,它能涵盖的知识点很多,你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进行发散出去(一堂课也做不到),你只要在它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类型上进行发散,也是我要找经典题的原因,因为它会给我教学方向。②知识点一定要有深挖的必要。
对于这道题的知识点的应用一定能够深挖,对于一个知识点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这个知识点很重要,但它没有深挖的必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没有必要深入探究。
3.控制学生出题的方向
这是这种上课方式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学生的思路的是很开阔的如果不去控制学生的出题方向,学生可以出出各种各样形式的题目,可能切合你的目标的,也有可能与你想讲的题目十万八千里的。你这个时候又不能不解决这些问题,偶尔一两题我们还好说这个问题我们下次课再讨论,但总不能一堂课有很多道题都这样。如果真是这样,学生出题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的。还有如果没有方向的出题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难出题。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摆在哪里,没有方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是没有题目,因为无从下手去出题。就像你给学生出考题一样,你不给自己设定考哪些知识点你怎么出题。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控制出题方向呢?我整理出来一下几点:①控制出题条件。我们把背景条件都写好,只让他们想结论。比如符老师的课上的情景1,我觉得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平面几何题,你个背景图可以有很多结论,这些结论也就是学生们可以出的问题。②利用我们的举例说明抛砖引玉。举例说明可以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的预想的方向思考,比如符老师的提出让学生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之前先出一道类似的题目(情景7)。 ③可以限定出题的方向。因为一个背景图的可以出题也是千变万化的,给出一个出题的方向,学生也会从这个方向去思考。就如符老师的课后思考,设定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条件,学生也就有了方向。
对于如何设计这样一堂课,其实我自己也在探索当中,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我还是用例子来说明我曾上过这样的课:题目是一道经典题:
如图,在△ABC中,AC=BC ,∠ACB=90°,D是AB的中点,E是AC 上任意的一点,DF⊥DE,交BC于点F,G为EF的中点,延长CG交AB于点H,若E在AC边上
(1)试说明DE=DF(2)试说明CG=CH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设计简单的题目条件:△ABC中,AC=BC ,∠ACB=90°,D是AB的中点。结合图形和已知条件设计可证明结论。(提示学生不准加线)
学生会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相关的一些性质定理的结论都会提出来。很好的复习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定理。这些问题比较简单,比较适合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就算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上也可以让学生收获不少。因为结论比较多可以给它们按角、边、面积分类,为后面的更多难的结论提出给出了方向。
再让学生设计新的问题:在△ABC中,AC=BC ,∠ACB=90°,D是AB的中点,E是AC 上任意的一点,DF⊥DE,交BC于点F。结合图形和已知条件设计可证明的结论。(提示学生不准加线)
加了条件后,学生能得到的结论就更多了,如果结论跟第一题差不多的结论我们可以一起回答掉,对于比较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当学生遇到瓶颈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出提示让学生从全等,面积的方向去寻找结论或者直接叫学生按老师既定的方向来寻找结论。这道题可以得到很多结论,比如线段关系AE=CF,DE=DF全等关系△AED≌△DFC,面积关系S四边形CEDF=?S△ABC等。我需要学生自己找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从老师角度去看待题目的条件——也就是如果学生是老师他会如何出题。
再让学生设计题目,在△ABC中,AC=BC ,∠ACB=90°,D是AB的中点,E是AC 上任意的一点,DF⊥DE,交BC于点F,G是EF 的中点。结合图形和已知条件设计题目。(不能加点,可以加线)
再加条件后,学生的思考就要更进一步,而且要自己添加线段对学生来说也有更高的要求,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的思路也会打开,学生很容易得出CG=DG,当然学生还有很多想法,从面积,角度上都会有很多的结论可以课后讨论。到此时你可以说已经将这道题目讲得差不多了。出题老师的题目也是这样来的,最后解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对于这堂课的这道题目会印象很深,基础知识也会很好掌握,有些学生很期待下一堂课自己能更好的题目设计出来。对于优秀的学生以后做题也会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发现题目,真的达到轻负高效的效果。
这样的形式上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既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激发的学生的求知欲和提出更高级问题的斗志。更能让学生从出题者的角度去理解数学题目,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题目。 其实细想起来这样的上课模式也应该适合新课,和复习课,但是我的个人能力实在很小,这类课的推广需要更多人的加入设计才能完成,我希望不管什么样的课型或者教法,只要是能让学生发掘知识的魅力,让学生不感觉学习知识的无趣或者厌烦的教法都应该去推广,最后希望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其实数学也是一门很有魅力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符永平(授课教师),罗增儒(点评教师).“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导学”课例与互动点评:第一部分:课例自我评述[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初中,2008(11):16-39.
[2]罗增儒,数学科技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