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 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一、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缘起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求:当代学生要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的人文底蕴就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浸润。
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太重视甚至是不重视。在他们认为,课文中出现的古诗文篇目就是传统文化。这种狭隘的认识就导致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是背诵,对其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基于此,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基因,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荣耀感。
2.立足于学情,将传播和学习传统文化以主题式校本课程模式呈现,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阵地。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也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比例,但内容仍然分散,缺乏体系,呈现形式也较为单一,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学生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就是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痛点。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课程开放,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由生硬走向亲和,由零散走向系统,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让学生自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及价值情操教育。
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普遍认同的和广泛接受的道德理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一)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努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经典诵读等多种途径和实践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源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实践的自觉。
在本次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我们将“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开发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 “忠、孝(悌)、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友、善、宽、恕、谨、节、省、和”等传统美德有机结合,将课程体系分修身正己、仁爱共济、家国情怀三个篇章共十八讲。
(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内容
课程每一讲2课时80分钟连续设计,总计18讲36课时。课程内容以教学设计案例方式呈现,既包括教学环节、步骤、方法,又包括所讲的故事、诵读的经典等具体内容。选取的材料紧扣主题,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
(三)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形式
每一讲围绕“讲一个故事、播一段视频、诵读一段经典、听一首歌曲、做一次互动、延伸阅读”的形式进行设计,分线上和线下两部分交替进行,校本教材和数字化资源的同步开发,便于在线上线下传播,达到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
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开办了传统文化大讲堂,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清明祭扫、敬老院献爱心等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引导、活动渗透、日常生活践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四、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效果
(一)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多形式的课程内容的编排将处于浅表层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提炼并调整,将其相关内容专题化、具体化,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便于教师学习及教授。教师结合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的课程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外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或是精短文章拉进课堂,将相似相关的内容组成一个可读性强的传统经典专题,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散学生文化思维。
(二)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浓厚传统文化心理是要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浓厚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使中学生正确面对和欣然接受、认同自己国家的传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审美观。
1.了解度提高
在课程开发之前,学生接受传统国学主要来自于语文教材中的学习篇目,三年学习中大概能接触到不足20篇的文言文作品,课程开发后,传统国学篇目达三章十八讲68篇,几乎囊括了学生日常生活。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如端午节、清明节这些传统佳节的节日习俗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不仅有助于文化素养的提高,还有助于对思想道德的培养。学生了解传统美德、24节气、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的人数明显上升。
2.关注度增加
随着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节目的关注度也极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课题组的了解,学生非常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蕴含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此外,像上海东方卫视的《诗书画》栏目也受学生喜爱,通过课程的推进,大大提高学生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节目并且仿效开展类似的竞赛或者表演活动。
传统文化的推行不仅增强文化自信,也推动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传统美德能够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过课程的开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把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力,形成了中职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习惯、营造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期.
[3]李方平.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及策略[J].科教导刊(旬),2019(09):135-136.
[4]林涵生.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