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主要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考试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需要,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我们:“如果少年男女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的完整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 郭沫若曾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受学习条件、教学理念等因素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着知识面窄、 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阿巴斯?阿卡德曾说:“阅读是个体生命的扩展。”读书能使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感觉世界的博大,感觉生命的久远,感觉人生的美好。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人类的精神家园不能没有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活跃语文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作文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最后,分层教学,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于不同内容和体裁的课文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二、优化阅读内容,拓宽阅读形式。要给广大学生确定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阅读内容。可根据社会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来确定,要注意内容的实际性、针对性、时间性、地方性和新颖性。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多样化阅读形式。充分利用图书馆和每周一次的阅读课,经常关注学校的黑板报、报栏和文学社的校报这些阅读园地,适时举行课外阅读座谈会,不断借助网络、多媒体双向教学设施,指导学生制作实用、精美的知识卡片等。
三、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中学生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会阅读的人并不多。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许多学生不懈追求和无比向往的,但许多人只会翻书而不能“破”书。因为课外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重在求量,目标多为一般性地了解,就像蜜蜂酿蜜一样,行万里路,采万朵花。所以,学生要学会读,要运用默读、略读和速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中,撷取朵朵浪花;才能跋涉在无限风光的书山上,探寻条条路径。当然,有时候也需诵读、精读和慢读,也需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读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其次,培养学生“善思”的习惯。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看来,思考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吸收、消化、升华的过程。因此,我注意了培养学生善思的阅读习惯。
一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阅读,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鉴别,三是历史的唯物辨证的筛选。这样就不至于“学而不思则罔”。再次,培养学生“勤记”的习惯。一方面是勤记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篇章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可以摘抄名言佳句,可以写出读后感受、书评等。以此来积累自己素材的宝库,构筑自己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要勤识记,对所摘要的知识经常感知、理解,以期积累运用。最后,培养学生“善用”的习惯。课外阅读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巩固了知识,陶冶了思想,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一篇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是学习写作等运用语言练习的范型,对写作和其它语言运用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因此,就鼓励、引导学生善于把阅读中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和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和说话中去,将阅读、作文和外现美结合起来,达到共赢。当然,注意指导还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的和谐。例如在阅读课辅导时,我就和学生交谈,了解阅读进程情况,交换对读物的看法,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言行示范、感染学生。
四、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教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阅读。 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 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 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篇,得其大意,再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新颖深刻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性阅读,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内容--思想--语言” 的反复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技巧指导。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方法, 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决。 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 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如泛读法、速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五、要重视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同时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开展广泛阅读,强化积累,增强语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得到经典熏陶的同时,会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学以致用打下坚实基础。
六、要丰富学生写作实践。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实现“得法于阅读,用法于写作”。 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尽管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 为学生尽可能多提供展示积累和学习成果的平台。
总之, 阅读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习惯,优化内容,掌握方法,重视积累,广泛阅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才真正落在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