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动手探究知识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期   作者:刘建荣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习数学的消极作用。不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缩短思维过程、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也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更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弱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有效的学习。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使学习过程更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我从日常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出发,浅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探究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好学具,对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又是一种心理需求,能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学生就容易接受。如在教学“图形的周长”时,课堂伊始先让学生观看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1、一只蚂蚁从起点沿着树叶的边沿爬行,回到起点。2、蚂蚁沿着一根树枝从一端爬到另一端,回到起点。),提问它们走过的路程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疑问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生1:第一只蚂蚁沿着树叶边沿爬行一圈,第二只蚂蚁沿着一条线段走了一个往返;生2:都是从一个起点出发最后回到起点。生3:…。其次针对问题2“进行怎样的操做蚂蚁可以用不同的路径回到起点?”问题一提出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动手尝试不同的方法,有的在练习本上画蚂蚁行走的路线,有的借助笔围成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五边形、一个圈等等,最后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方法。我为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心里窃喜:孩子们真聪明!第三步揭示图形的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接着让学生用彩笔在几何图形上画出其周长,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很好的掌握了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节时通过播放一只羊拴在一木桩上吃草的情景,这只羊可以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力,拓展知识,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在40分内尽量设置少而精的教学内容,重点不超过两个。课堂上把握各个环节时间,活动目标明确,巧妙设计问题,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知,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引其入胜,不断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二、动手操作能把数学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网络视频能给人留下直观影像,但是无法代替实践操作的过程性体验,有待亲自尝试体验、感悟。玛丽亚·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 ;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够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解决了一张纸对折三次分成了8份;通过摆一摆“植树问题”一端不植,两端都不植时,植数的棵树与间隔数问题就豁然开朗了,与此类似锯木头、计算楼梯层数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仅凭图画信息或语言文字叙述题目,解决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指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在活动探索中把难以言表的条件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自主摸一摸、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拼摆组合等手段,通过观察和实践过程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慢慢养成了用数学的意识,所以不能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互动优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借助移动通讯设备进行远程教学使学生在课外掌握优质教育资源。教师通过示范录制成微视频并发布到班级微信群,便于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课外的操作通过手机录制成视频,发布到微信群让大家分享交流,也便于让老师了解学生动手实践的效果。当然在这样的指导和交流方式中,要强调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不能以观看视频代替动手操作。在“认识长方体”时,教师针对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预习题:设计观察操作的探究环节,制作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各项特征的演示动画,每个探究环节还详细设计了相应的观察提示,学生借助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出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利用移动网络设备指导学生课外探究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为课堂学习长方体的特征形成丰富感性认识。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是探索者精神,更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的无穷乐趣,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四、 将信息技术融入探究学习中,提高探究学习效率。借助多媒体课件验证、演示、对学生探究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小朋友玩滑滑梯的视频活动:有三个不同的滑滑梯(笔陡、适宜、缓缓的),学生选择“滑滑梯越陡更刺激”,怎样把第一个和第三个滑滑梯改造一下,(教师边说边演示课件,把第一个滑滑梯的边缩短一点,把第三个滑滑梯的边延长一点),学生答还是不喜欢,“缩短和延长它的边是没用的,还是原来的效果”,“应该怎样改造?”,“把第一个角的两边靠近一些,把第三个角的两边叉开一点”,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改变两条边的叉开程度到合适位置。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大小不同的角,学生讨论交流:奶奶用的剪刀口张得大角就大,并且给大家展示,教室不由得响起掌声。这样的设计有效地对学生的探究行为做了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效益最优化。
        学习数学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当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科任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通过网络课件创设学习情境,挖掘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素材,课堂组织好教学,设置问题目标明确,把握时机,让学生动起来,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发展了学生巨大的潜能,使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学生终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