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塑造时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小学语文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深了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我国软文化实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正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传承
前言: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素质教育也在如火如茶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体系。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缺少创新性,较为呆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更是无从提起。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出传承的作用,使学生深层次的感悟文化内涵,体会文化传承的过程。
1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植入传统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跟随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没有充分的结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教师往往会注重课堂效率以及课堂质量的提升,注重“课本”知识教育,忽视了课本知识的外延“内涵”。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小学而言,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教师队伍缺乏,有的教师甚至“身兼多职”,导致教学水平和知识体系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填鸭式”上课仍占据着主流,教师一味传授书本的知识,忽略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知识的延伸,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升华,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精神命脉。在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明确要求,提出语文课程应该能达到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挤,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文化在交织中碰撞,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再则,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流行,各种文化开始涌进校园,给校园文化也产生了消极作用。显然,小学生由于心理和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其又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辨别能力存在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认识,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同时,小学生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系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为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3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路径分析
3.1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必须建立在教学理念的转变上。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把握教学理念的主流趋势,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重视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开展依然保持着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强的针对性,既是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学校关注的升学率,存在着功利性导向问题,并未有注重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因此,学校应该从宏观层面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转变和创新,把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应转变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或者有针对性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另一方,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框架,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关注点应向教学品质和质量倾斜。
3.2基于语文教材,发掘文化内涵
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在教材中多下功夫,深入发掘。近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升了古诗词的内容和比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素材中古诗文的篇章中提升为124篇,占据了语文课本的一半。可见,语文教材依然成为了传统文化呈现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此,教师要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发掘出传统文化的内涵,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溢出效应,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悯农》中,除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同时,要让学生能够明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农民是怎样劳作的,对我国农业文化有着一定的普及;又如在学习《望岳》时,应该让学生试着体会诗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同时要普及到我国的“五岳”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教师唯有基于教材认真备课,把点与点进行串联,达到由点到面、由小见大的效果,既是对古诗文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效果,把教材的内涵深入发掘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3.3结合课外资源,重视课外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教育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影响力传统文化的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重视课外资源的开发,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传统文化教育要延伸至校外。比如,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家长陪同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栏目,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在课外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借鉴电视栏目形式,开展诗词朗诵课外活动,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比如在博物馆、文化馆、历史观以及纪念馆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零距离”与历史对话,在实体环境中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精神,把传统文化“实体化”;又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让学生参与进来,了解当地非遗文化。所以,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校应凸显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对课外资源的开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在我国语文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阶段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才是教师开展教育的重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必须切实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传统文化内容加入到实际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将优秀的文化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J].梁莹.中国培训.2016(04).
[2]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意义与要求[J].彭雪霞.中国农村教育.2019(03).
[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刘月香.语文建设.2018(05).
[4]积累人文底蕴培养文化自信——论品德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J].谢小雁.教育观察.2018(06).
[5]如何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J].王萍.辽宁教育.2014(17).
[6]如何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王建东.课程教育研究.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