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本书,需要笔者自己进行谱写;生命是一首歌,需要笔者自己进行填词;生命是一条河,积少成多,川流不息。关于生命的教育,要以“未雨绸缪”为基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重视生命,尊重生命,教导学生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价值。但很明显,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学生对于生命认同感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对中小学语文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的教育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字:生命教育;中小学语文;现状;策略
一、引言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这段话出自泰戈尔的诗集--《生如夏花》。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是比较模糊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理解和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中小学语文中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小学生对生命意识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最基本的健康成长都成了问题,认为生命可有可无,可以随时放弃。 本文就针对当前的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浅谈生命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语文中的渗透策略与过程。
二、当前语文生命教育现状
常言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在笔者看来,生命高于一切,没有生命,任何事情都免谈,教育者所言的鸿鹄大志也像吹出去的空气一般,看不到,摸不着,虚无缥缈。但当今的社会现状对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日益严重。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自杀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因为同学之间的诬陷抄袭,有的是因为模仿电影动画片中的情节,有的是因为父母工作忙碌的不重视。不管因为什么,这都是学生对于生命的不重视引起的。大数据表明,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想过自杀。自杀不是一种病理现象,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管自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自杀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触发自杀的是剥夺生命的意义感,让他下定决心在某个时刻结束生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大部分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培育,而忽略了学生品德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靠着自己的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杂乱无章,无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导致了学生过早的结束生命这类的悲剧的发生。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做就成了大问题。
三、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1.教师要重视生命教育,提高生命教育的价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师自己对于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那有何资格去教授学生珍爱生命,在笔者看来,教师应以自我为例,尊重生命,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以及生命的来之不易,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注重思想的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身体发肤来自于父母,他们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每一个爱他们的人的。重视生命教育,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凡事不只是考虑坏的方面,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形成独特的生命价值理念。
2.通过阅读与写作渗透生命教育。
阅读与写作是中小学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方式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写作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渗透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观念,让学生对生命的存在有全面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观看生命类的书籍,带着学生观看自然科学类的节目和关于人的一生的纪录片,让学生最直观的感受生命所带来的震撼,课后写观后感,领略生命的魅力。也可以通过办手抄报和黑板报的方式,组成小组,合作办理,在合作过程中抒发自己的见解,聆听别人的观点,形成更加完善的生命观。
3.通过亲身体验领略生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与其同理,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抵不上学生的亲身经历。通过亲身经历法,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知识的精髓与本质。例如,学生想要了解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后带领学生一起过马路,让学生亲身体验“红灯停,路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句话,它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众多交通规则制定者对于人的生命的敬畏。当学生想要了解大自然时,可以以班级为集体,进行春游秋游活动,观察小动物,收集植物标本,也可以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在行进过程中发现大自然的美,了解生命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命只有一次,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的对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实施,让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且在自我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遇到挫折不轻生,遇到困难不言弃,坚持奋斗,积极生活。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侯志军.论教育的生命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2]王辉.浅谈书法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15(36)
[3]王娟.网络语言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