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课文意思讲好课文故事 ——以《掌声》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8期   作者:魏宁
[导读] 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会遇到要求学生将语文故事讲给他人听的要求
        摘要: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会遇到要求学生将语文故事讲给他人听的要求,现代语文教学中也要求学生要具备阅读理解以及交流的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就从针对如何培养学生讲好课文故事出发,锻炼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课文理解 支架 课文故事
        一、研究背景及主题
        (一)解读课程标准
        现代学生要求具备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等在内的多方面能力,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在我们日常学习语文中无处不在,而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多而广的接触语文材料,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反思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会遇到要求学生将语文故事讲给他人听的要求,往往这个是放在教学的最后的一个板块,即学生学习理解完课文内容之后。这个板块学习有要求,但是老师们有时会因为教学时间不够而粗略的解决这个板块内容。
        二、研究筹备与设计
        (一)团队支持
        在主题确定之后,以三年级语文组为备课组参与教学设计,由我尝试执教实践,一次次试讲不仅得到整个三年级的支持,而且还有整个学校语文组以及教研员龚萍老师的指导,教学成果也在一次次教学之后得以呈现。
        (二)课例选择
        在经过团队的讨论之后,选择以《掌声》作为课例。选题的原因如下:
        1、教材有要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理解课文意思”,而且本课在课后题中明确要求学生从主人公的角度讲好故事。
        2、学生有基础
        本单元在第一课《司马光》课文学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学生已经有过教学实践,所以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解课文故事的时候有一定实际操作的基础。
        三、研究过程与改进
        (一)第一次教学研究——确立重点,理清内容
        1、课堂情况
        2019年10月10日,在三年级一班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这次试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设计的内容覆盖点太多了,整堂课虽然上得很紧凑,但是内容还是没有上完,以至于最好的让孩子们讲故事环节没有进行。
        2、教学研讨
        师一:这堂课一二课时的内容没有完全区分开,比如说在上第二课时的理解课文意思,但是在课堂前半节还在处理本课需要认的生字词语,需要去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上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两个课时要有区分。
        师二:老师想要呈现的知识点太多了,没有抓住重点去呈现。
        3、教学改进
        (1)取舍
        想要在课例当中大篇幅的呈现知识点,却没有了重点,所以改进的第一步就是取舍问题,哪部分留下深入研究,哪部分去掉。在经过备课组对本堂课目标再次分析之后,决定去掉生字词相关的第一课时内容,直接从课文理解入手。
        (2)确定核心问题
        针对本课的目标,需要确立本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核心目标进行设计,在经过讨论之后,确定了本课的核心目标是:不同角度理解课文的意思,进行复述。
        (二)第二次教学研究——放手学生,拒绝包办
        1、课堂情况
        2019年10月15日,在三班进行了第二次的试讲,本次教学之后,感觉课堂上内容明晰了很多,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开展课堂,但是在某些问题上总感觉学生没有给出自己想要的点,中间打断学生的次数较多,也存在帮学生回答的情况。
        2、教学研讨
        在本次教学结束后,备课组听课老师也认为目标内容清晰了很多,但是老师性子还不够忍耐,在课堂进行提问的时候要耐心,等学生回答,一个学生没有给出想要的答案,可以多提问几个,部分内容要等学生自己发现,把时间交给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拒绝包办课堂。还有就是后半部分的进行到后半部分的复述故事部分,过于生硬,学生代入感不强,要灵活由一个环节进入到另一个环节。


        3、教学改进
        (1)对于问题惊醒了合理的设计,调整了一些随意性比较大的问题,提高问题的准确性,在时间规划方面多给学生时间。
        (2)针对部分转换间的生硬,我采取了把直接复述故事改为补充主人公日记,再到创作日记的形式进行转换。
        (三)第三次教学研究——从转换人称复述故事到讲好课文故事
        1、课堂情况
        2019年10月21日,借助学校新苗赛机会,我代表三年级组展示了这节课。整堂课进行得很顺利。从动作神态还补充了人物心理活动,去抓住了课文主人公的心情变化,一步步深入去了解主人公的前后变化。学生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到课堂之中,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学生能够用书上语言进行复述故事。
        2、教学研讨
        在这次教研中龚老师对教学前半段设计给予了肯定,但是对于后半部分的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给予了指导,书上给的问题是“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么讲?”在书上并没有提要转换人称,而这也不仅仅是转换人称复述故事,而是要讲好故事,讲故事在三年级这个阶段孩子们呈现出来的状态要生动。
        3、教学改进
        根据此次老师们的指导,我把核心问题调整为了:不同角度理解课文的意思,讲好课文故事。并且针对这一核心目标,决定对学生呈现的状态进行点评式引导,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去讲好课文故事。
        (四)第四次教学研究——细节调整
        本次教学主要是对上次试讲之后调整部分进行教学实践,并且对于一些课堂细节再次进行调整。提高课堂中教师的每一句话的准确性,避免出现与教学无关的话,给学生更多时间。
        (五)第五次教学研究——课堂把控度,及时关注学生状态
        1、课堂情况
        2019年11月14日,这是对本课例最后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稳定发挥,但是在新的学校环境,加之自己教龄较短,对于课堂生成这块重视度不够。
        2、教学研讨
        本次新苗赛的评委给了赞扬,但同时也给出了很多的建议,新环境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在学生不能理解老师问题的时候,可能是不适应,但是老师要把控住课堂,可以换个角度再问题引导学生。
        3、教学改进
        本次之后要学会多角度的提问,以后在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多角度准备,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的积累经验,注意课堂的生成。
        四、研究收获与反思
        (一)研究的收获
        1、学生的成长
        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讲好课文故事的能力得到提升,理解到讲好课文故事不仅仅是原文的生搬硬造,需要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加入自己的想法。
        2、教师的成长
        关注学生,调整问题:在教学操作的时候,会发现自己预想的问题学生不能给出教师所预想的答案的时候,要及时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去调整问题,不要一味地只是重复强调自己的问题。
        (二)研究的反思
        1、要落实好读与思考之间的联系
        整堂课,注重要求学生进行思考,但是在读上侧重时间不够充足,以后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2、要关注课堂的生成
        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
        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多发现问题,多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志伟.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2019(10):27-33.
        
        [2]杨玉梅. 在语文课堂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C]. .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