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练,每一步都有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习惯独立思考的问题,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这显然不符合21世界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并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创新思维的核心实“新”,数学教育家徐利治教授认为“一般说来教学生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数学教学中应大力提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意见,从小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与众不同,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叫好。
1、营造创新氛围,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连的,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心理需求或企图到达目标的一种动因.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这种内在力量,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上课时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用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求知欲,才能产生创新知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 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源。教学时若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平等的角色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学生便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教师加以鼓励、启发、诱导,细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
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得智力代价。在知识活动中探索未知体,验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学生不易理解,我在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先在橡皮削一块,学生讨论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什么(棱),再垂直这两面平削去气一块,讨论三角三条棱相交规则一点叫做什么(顶点)。直到割出一个长方体,在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觉感官到了面、棱、顶点的意义,学生的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利于创造、而勇敢、自信的性格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说自己所想到的,说自己所看到的,允许他们说错了可以自己纠正,说不完整还可以补充,允许他们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并大加赞赏。
如我在教学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学生问:“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 ”我首先肯定学生问得好,并启发:“你能自己演算试一试吗 ”学生通过一翻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学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说,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3、大胆放手,展开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点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范围去思考问题,发挥潜在的智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如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的题目、“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的题目”等。我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时,有一道题是25×16,大部分学生想到把其中的一个数拆成两个数要简便:
(1)25×16=5×(5×16)
(2)25×16=(25×4)×4
(3)25×16=(25×2)×8
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简便方法是:
25×16=(5×4)×(5×4)
对这位学生的新发现,我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位同学也从中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和喜悦。长此以往,今后学生便会更加专心地钻研问题,花大力气进行创新。再如我们可以用以下题目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小强和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需要强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2千米,小明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强骑自行车速度的4倍,经过三小时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在教师点拨下,学生先后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第一种:12×3+14×4×3
第二种:(12+12×4)×3
第三种:12×(12+4)×3
通过不同解题思路的训练,学生理清了各自的思路,充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新地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