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游戏化教学法。根据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游戏化教学法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
一、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教师在教學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捷径,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对教师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久而久之,还会疏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使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改变这样的问题,游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内容,这样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游戏教学法,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当中。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这样的问题不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构建高效课堂,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改善这样的问题,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法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当中,实现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的目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游戏教学法作为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利用故事游戏教学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故事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故事游戏教学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融入教师营造的良好的数学氛围当中。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烙的饼了。
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饼,想给小和尚吃,还没给,小和尚就叫开了。矮和尚说:‘我要一块!’高和尚说:‘我要两块!’胖和尚说:‘我不多要,只要四块!’老和尚听了二话没说,立刻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的一块给了矮和尚;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两块给了高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六块,取其中的四块给了胖和尚”,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述的小故事,这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仔细想一下故事中每个小和尚分得的饼是一样的吗”,学生积极就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探究,这时学生一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三个小和尚分得的饼应该是一样大小的”,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分数的性质和意义。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并进行探究的方式充分使用故事游戏教学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当中。
2.积极使用竞赛游戏,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社会对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使用竞赛游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植树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将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分别为一组和二组,然后教师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下面的问题,能够最快给出答案的小组即为获胜,一个正方形鱼塘的周长是1200米,在4条边上都种上树后每边都种了16棵树,求每棵树之间相距多少米”,学生积极在小组内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一组学生说出最终的答案是20米,教师笑了笑说“那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学生一说“我们是用1200÷4÷(16-1)=20(米)进行计算的”,这时教师对学生说:“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二思考之后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用1200÷(16×4-4)=20(米)求出最后的结果”,这样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利用故事游戏教学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使用竞赛游戏,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充分使用游戏教学法,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宁.陪学生一起做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朱旭平,徐旭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问题情境的建模范式解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