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进行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当着重地关注学生数学的功底,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拓展。因此,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将创设情境教学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课堂;创设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课堂作为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和思考,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情境创设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提升学校的数学教学效率。
一、教师自身的想象力强化
想象力是教师最宝贵的思想特质之一,教师具备了优秀的想象力,才能够影响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激发。为此教师群体自身的想象力必须要首先得到强化。为此校方应当积极组织针对教师群体的想象力培训活动。包括对于数字与形象要素的联想力(数字2可以联想小鸭子,数字1可以联想筷子等等)培养教师的想象引导能力,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也更强。教师自身为了得到理想的教学成果,也要积极的在平日进行想象训练,才能在数学课上帮助到学生,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入。
二、运用故事情节
数学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数学有关的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内容。这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当然,在课堂上加入故事还需要以大纲为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慢慢地将故事中的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教学大纲的规范之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运用故事情节来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故事情节中,调动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促使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进行有效思考以及探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中,要求小学生掌握与最小公倍数相关的知识,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设置合理的故事,来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可以为,在遥远的沙漠有一个村庄,村子里住着两个年轻人,有一天,这两个年轻人开始在沙漠里种树,并且专门制定了种树规则,其中一个年轻人要求连续种3天,然后有一天的时间可以休息,另一个年轻人则要求连续种5天树,接着可以有一天的时间用来休息。两个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朋友,这个朋友想选择一天来看望他们,这就需要他们在同一天休息,但是朋友无法确定两个年轻人究竟在哪一天共同休息,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个朋友找出那一天吗?通过这样的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小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锻炼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在进行《图形的认识》这一章的知识学习的时候,假如教师只是对相关图形的公式进行介绍,对相关概念以及定理进行讲解,学生不仅会很难理解,还会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而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防止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同时,还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一些独特的想法以及思维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
三、结合生活实际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创设,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与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较容易从生活中找到实例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生对数学进行学习,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是学习的基础,引导小学生主动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发现,可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促使小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表内乘法》这节内容时,为了加深小学生对乘法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生活中的笔记本分配活动为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将笔记本分给5个小学生,每个小学生可以得到4本笔记本,总共需要多少本筆记本呢?面对这个问题,小学生运用加法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需要20本笔记本。教师可继续提问,要是将笔记本分给10个小学生,每个小学生分4本笔记本,总共需要多少本呢?怎样计算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小学生通常会觉得计算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加法列出的式子比较长,不容易计算。教师可接着提出问题,假设按照这样的分配方法,分给2000个小学生,那需要多少本呢?有办法解决吗?这样层层提问,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小学生尽快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引发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起小学生的探究欲望,顺利引出乘法的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四、巧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大部分情况下,虽然思维定式能够帮助思维活动有效地开展,这是思维定式正面的影响,展现出其迁移作用。但有时心态也会反映其消极方面,主要体现在思维的焦点和倾向,有时甚至是沉闷。当学生不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时,思维定式就会对学生的正确思路的梳理产生限制作用,使问题解决变得更加的困难。因此,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小学的学生在进行相关图像学习过程中,常常将图形进行变形处理,进行一些拆分以及重组,这就产生一些新的图形。因此,在进行一些数学图形题目的讲解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依照图像所体现出来的“形”,简化难度较为复杂的题目。比如,在对速度与路程的相关的题目解答的过程中,可以依据题目告诉的条件在草稿纸上画出相关的图形,并且将已知的条件标注到所画的图像上,这样才能够让“形”正确地体现出数的特征。学生必须首先确保“形状”的正确性,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创作图片的能力。
结语
总之,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主要手段。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而从学生小学阶段的认知特点去分析,情境教学更符合小学阶段数学教学需求,因此文中展开了进一步分析,以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参考,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参考文献
[1]庞天如.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探析[J].考试周刊,2017(68):109.
[2]李杰.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