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也成为了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而人格教育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形以及优秀品质的培养都十分有效的一种教育理念。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需要向学生介绍某历史事件下出现的优秀历史人物,通过分析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正确的历史性选择来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道理,从而给现代生活中人类的行为选择提供理论方向的指导。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初二历史教学;历史人物教学;人格教育渗透
概括而言,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上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包括学生的性格、气质涵养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主要展现在学生的外在表现上。二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上的教育,通过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道德标准的认知进行专门的塑造,来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水平,养成优秀的行为道德品质。三是对学生进行维护自身法律人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或者说是一个自然人所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一、深入挖掘教材,利用历史人物带动学生人格培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上的课程安排目录为主要框架,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逐一的细致的挑选,将不同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并分清主次,然后统一进行简洁式的教学。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数量上的效率,但是不利于学生去深入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更不必说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上的用处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对于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也要着重让学生去关注,小字部分大多是教材编者为了辅助学生理解而放置的历史真实材料以及人物事迹,同样这些材料基本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带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例如,教师在教学贞观之治这一课时,免不了要对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进行各方面的介绍,如唐太宗能够任人唯贤、察纳雅言,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征等贤臣,最终促进了大唐的盛世繁荣。而教材的小字部分也是引用了相关的历史材料来验证唐太宗的个人优秀品质,如课堂开篇的材料是张玄素直言劝导唐太宗停止修建宫殿,唐太宗直接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事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盲目自信的优秀品质。
二、创新教学理念,利用环境优化推动学生人格培养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中心是向学生教授知识,但是忽略了历史教学本身所能够带给学生的精神层次提升以及人格健全培养方面的能力,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渐渐的渗透进广大教师群体的思想中,但是仍有部分教师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进步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理念,利用理论式的历史知识教学或者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来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潜移默化的将主流价值观念以及健全人格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渗透进历史人物教学的全过程,利用环境熏陶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学习到的历史人物的具体事迹来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学生去感悟优秀历史人物自身的品质光环,促使全班形成学习优秀品质的良好风尚。如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展现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领土完整的优秀爱国品质,值得学生去学习。
三、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课,利用榜样带头促进学生人格培养
一直以来,历史课堂都将回顾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不曾重视过学生对历史理论经验在当代社会中的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不符合初中历史教学初衷的。因此,教师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之后正确的分析这一历史人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客观的评价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影响了他的行为决策,学生可以顺势去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并积极付诸于生活实践,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去分析当代社会如何正确的利用该人物的优秀思想,同样也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贞观之治一课中,可以引用李世民的一句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并予以改正,教师可以在实践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提出建议,并相互致谢,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建议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之后学生需要从这些分析中挑选出这一人物的优点和缺点,然后采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到学习理念来学习这一历史人物,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的精神层次得到升华的蜕变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歷史人物教学这一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来协助完成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安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9):69-69.
[2]张玉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健全人格教育的实践[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3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