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但现在的学生在写作时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找不着写作素材。有些教师在自己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能忽视了生活中一些“原生态”习作资源,这就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思维不能很好的被开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尽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原生态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然后借助文本指导其写作技巧,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思真切、自然地表达出来,使原生态习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原生态习作 小学语文 习作素材 本真 技巧
所谓“原生态”作文,就是指没有受他人限制或命令的影响,以生活为本源,视体验为灵魂,用真事、真话、真心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原生态作文到处可以找寻到生活的影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想,这就是对“原生态”最好的解读。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原生态习作素材,找回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努力实现习作的“原生态”呢?我们可以从习作素材的“本真”和习作“技巧”两个切入点尝试指导。
一、基于生活———让“原生态”的习作素材更“本真”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是的,学生的生活越是多姿多彩,作文的内容才不会空洞无味。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时,教师发现不少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与自然、社会接触较少,造成其生活经历匮乏,因此自然缺少写作的素材。这就要求我们要帮助孩子从生活中挖掘习作资源, 给他们一个“原生态”的习作环境,让他们能体味、感受生活的滋味。那么,我们教师怎样突破固有的作文教学误区,让孩子的作文更贴近生活呢?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指导留意观察生活
儿童的生活天地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的观察者。观察除了用眼睛看,也需要用耳朵倾听,用鼻子细闻,用小手触摸,用舌头品味,观察是需要用五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感知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生那样的:“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 通过观察,然后及时记录其中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用这样的方法来积累本真的习作素材。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有一个单元作文: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的特点。在开学初的时候,我就开始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同学,可以从一个人的样貌上,生活习惯上,性格脾气上等去观察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得班级里有个胖乎乎的男孩,脸、肚子都是圆滚滚的,样子特别可爱,所以很招人喜欢。等到那节作文课时,孩子们特别兴奋,他们眼睛里闪烁着灼人的光亮,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有的说:“我要写王宇杰,他的样子太可爱了。”于是作文上是这样写的:他的脸又圆又胖,像一个吹足了的气球;他的眼睛小小的,镶嵌在肥嘟嘟的脸上,一笑起来就成了一条缝;他圆滚滚的肚子活像猪八戒的大肚子。因为有之前的细心观察,不得不说,这样的描写非常形象逼真。有的说:“我也要写王宇杰,他特别贪吃。”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文字:有一次在食堂吃饭时,王宇杰一看到有鸡腿,两眼就像饿狼一样放着光,二话不说便抓起自己盘中的鸡腿,“啊呜”一口咬了下去,边吃边说“嗯,真好qi(吃),真好qi(吃)”。眨眼功夫啃完了一个鸡腿,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周围同学盘中的鸡腿,说:“你们不吃鸡腿的就都给我吧……”瞧,一个栩栩如生的贪吃虫出现在眼前了!还有的同学说:“我还发现王宇杰一下课就飞也似地往学校小卖部跑,不一会儿就带回一大袋的零食……”因为写作之前,教师已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身边的同学,通过观察,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原生态习作素材。这样,他们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写”了。
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我自己也认真观察,仔细留意,把平时学生容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而不记”的题材,写成自己的观察日记。如这次的写人作文,学生观察到的都是相貌或个性比较突出的同学,而我却积累了一个相貌平平、成绩一般的孩子的素材:有一天中午,我坐在讲台上改作业,发现门口的垃圾桶倒了,垃圾也散落在地上。进进出出好几个孩子都视而不见,只有黄欣欣同学,这个几乎被其他同学遗忘了的普通孩子默默地竖起垃圾桶,并拿扫把把周围的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当我把这则素材说给学生听的时候,他们有的表示也看到了,可就是没想到这个也可以作为习作素材。我想这些很不起眼的素材,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感到素材就在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生活,习作素材不仅很多,而且还有选择的余地。
我们平时还可要求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做饭、洗衣服,甚至可跟家长一起参加田间劳动,使他们获得一些劳动能力。在他们融入这些生活的同时,才会发现生活原来有这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材,原来,生活就是最本真的习作加油站。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见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从活动中获得资源, 积累习作素材。如“农活”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就可以精心设计一次“走进乡间田野,体验农活艰辛”主题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让学生和农民伯伯一起种菜、翻地、浇水、施肥,让他们亲自体会劳动的辛苦,切身感受“粒粒皆辛苦”。因为是亲身实践,所以孩子们印象特别深刻,每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原生态习作素材他们肯定终身难忘。每个学期组织两三次这样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习作空间就会广博起来,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文章自然就妙笔生花。如六年级模拟考中有一篇题为《这也是课堂》的作文,学生们的作文内容就非常丰富,立意也各不相同,有写“班级足球赛”的,有写“走进湿地”的,也有写“体验农活艰辛”的……这些题材都是学生平时亲身参与过的,自然有很多话可写。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活力来自于生活的每一寸土壤、每一份空间。把习作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就像是把鱼儿放回水中一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呼吸。习作在他们的心目中,才不会是一个呆板的概念,一个陌生的难以走进的世界。而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件新鲜有趣的事情,是在他们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在这样本真的“原生态”作文素材之中,孩子们才会乐于去说,乐于去做,乐于去写。
二、基于文本———让“原生态”的写作指导更“切实”
有了生活的累积,有了做饭的米,可是没有巧妇还是难以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如果孩子们在写作只是运用自己生活中很直白的语音,只是把整个事件再现性地记一下,那他的作文必将是平庸、无奇,寡淡、无味的!其实写作,它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它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进行再创造。而“文本是最好的例子”, 小学语文有很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其文学底蕴深厚、取材范围广泛。所以教师要善于基于文本, 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进行练笔。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能自然习得写作方法,学生的“原生态”习作素材才会生动、有味起来。
(一)在文本中学习语言表达迁移。
语言表达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优秀的作家往往都是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意境的。例如: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章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反问等,让文章显得优美而又富有诗意,让读者在诵读的时候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借鉴其中的经典句式,展开仿写的活动。如学了文章中描述时光匆匆而过的句子后,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伸出手遮挽时”等来形容时光的匆匆。在学生深入品味文章的寓意后,我鼓励学生尝试语言迁移。如有学生尝试写了自己对学习的感觉:“遇到难题的时候,我皱眉将问题放了过去;遇到简单的题目时,我又有不屑一顾的轻松;玩乐时,知识就从我嬉笑的眼皮间滑了过去……”在这段文字中,学生描写了自己种种不认真学习的状态,语言自然却又生动。
(二)在文本中学习主题深化开拓
写作,有了真实的生活素材,有了生动的语言描写,还需要对文章主题进行纵深化开拓,力求高远、新颖、深刻。如有一个学生写《记一次难忘的图书跳蚤市场》,整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场面描写也做到了点面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图书跳蚤市场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了教室。” 整篇文章有头有尾,甚是完整。但总觉得缺了点味道,缺了点滴水藏海的感觉。事情记叙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学生没有对这件事再进一步的思考,挖掘其深刻内涵,文章的主题就不够突出。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例举学过的一些立意比较深刻的课文,如六年级语文上册赵丽宏的《顶碗少年》,文章描写的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在一次次失败中顽强地站起来,最终顶碗成功,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也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不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都不要退缩,坚持再坚持,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再如吴霜的《我的舞台》,作者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不断成长,最后悟出了人生的智慧: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我们先引领学生找出这些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深化文章主题的,是用什么方法深化主题的,再让学生模仿文本来写。如上文的结尾可以这样改:“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图书跳蚤市场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勇气,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寥寥几个字,就提高了这篇习作的思想高度。
总之,习作素材和习作技巧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两大要素。在作文教学中,基于生活引导学生积累“原生态”的习作素材,基于文本对学生进行“原生态”的习作技巧指导,做到“本真”与“技巧”的结合,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孙春雨,教育教学研究(下). 作文成功之路.2014年 第6期?74-74页 共1页
[2]陈晶,关于小学语文“原生态习作”教学的几点认识[J].魅力中国,2017,(4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