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誉为“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的龙州地区,天琴的广泛运用同时对文化传承、人际沟通具有积极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语言,有时却恰恰可以表达出语言无法表现的内容,实现以乐代话的转换。此外,壮族天琴不仅记载了祖先的历史遗迹,同时也折射出了壮族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关键词:天琴 音乐素质
“天琴”,看似是一件极为平凡的乐器,但在壮族百姓的心目中却肩负着音乐与语言的双重文化表征功能。在“做天”仪式展演中,天琴常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因子在仪式空间内实现其意义转换,通过“魓公婆”的神情和其他动作得以表达。被誉为“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的龙州地区,天琴的广泛运用同时对文化传承、人际沟通具有积极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语言,有时却恰恰可以表达出语言无法表现的内容,实现以乐代话的转换。此外,壮族天琴不仅记载了祖先的历史遗迹,同时也折射出了壮族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价值观和信仰体系。龙州壮族百姓的内心宇宙观将现实的世界划分为天、人、鬼三界,人们敬重天界的同时对鬼界更是充满了忌惮,天琴于是便成了“天——人——鬼”三维神圣空间架构中的桥梁。
一、天琴的起源
天琴,壮族拨奏类弦鸣乐器,当地方言依据乐器的发声特点谓之“鼎”或“叮”。关于天琴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具体的天琴起源之说民间有三种说法:一说为壮族先祖妈勒为了壮乡的光明不辞辛苦寻找太阳的路上晕倒之后,睡梦中得一老翁相助,醒来后用老翁之须做弦、葫芦做筒、寿杖做杆,做出了给壮乡人民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天琴;二说为壮族一对年轻人农端、农亚在上山砍柴途中,忽闻洞中美妙的“叮咚”之声,为了分享给左邻右舍邻里乡亲,遂产生制作一件能模仿如此美妙“叮咚”之声乐器的想法,天琴由此而生。
天琴传习的内容和形式龙州天琴文化展示的主要是天琴的制造 工艺、弹奏姿势及古传的词和唱本。天琴弹唱在现代舞台的表演是天琴文化的“核心层”。“外围层是指围绕龙州天琴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建设 ,诸如布傣的长袍黑衣、原生态演唱或对唱、神秘的“唱天”祭祀礼仪等。
“相关层”包括表演、旅游、服装 、乐器 、工艺品生产 和销售的文化企业和个人 。天琴文化的发展是与龙州当地的丰富人文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俗 民风分不开 的。龙州当地的民族文化主要有 以下几类 :(1)歌圩 、山歌 。(2)民问节日(农历)。(3)服饰文化。(4)民间戏剧、舞蹈、乐器 。(5)乐器主要有啵咧和天琴。
二、天琴对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影响。
“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
音乐审美教育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于审美本质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另一方面,也是目前美育教育中研究和探讨的关键问题。所以,提高音乐审美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的利用学生对天琴的兴趣,符合小学生的生理需求和生活状况,必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天琴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审美教育都是通过听觉感受进行的,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接受最直接、最形象的音乐内容。当然,教师还应辅以适当引导,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其逻辑思维能力来理解音乐。流行歌曲大多歌词通俗易懂,曲调琅琅上口,而且乐曲篇幅不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掌握;其它形式的天琴,诸如一些不带有歌词的布鲁斯、爵士乐等,也因其曲调多,节奏感鲜明,音乐元素丰富,而深受学生们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选择一些天琴,作为古典音乐的有力补充,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单纯的古典音乐教学与古典音乐、天琴相结合的教学相比,后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高涨,集中注意力时间也更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元素之间的差异。因此,天琴对于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天琴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情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音乐本身虽然不是情感,但却是抒发情感最好的载体。“音乐不仅可以抒发情感,还可以激发情感。”流行歌曲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小学生很容易选择一些符合自己目前情绪感受的作品,来表达或体会自己的感情。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并传唱这些歌曲,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
最后,天琴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是不容忽视的。天琴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同时也能愉悦学生的精神情感,使其整个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和升华。健康的、旋律优美的演唱或演奏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促进其情感世界的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