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随文练笔 孕育妙笔生花 ——浅谈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有机融合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9期   作者:陈清红
[导读] 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
        【内容摘要】
        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既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借鉴,也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习作指导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巧设随文练笔,用习作的眼光来教阅读,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有机融合,让阅读课成为阅读习作指导课。
        
【关键词】
模仿、习得、改写、转化、变换、运用

【正文】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新课标下我们的好课观”中曾提出: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是一节好课的标志!看来,能成为一节好课,写写练练是必不可少的。细读我们的文本,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既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借鉴,也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因此,习作指导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巧设随文练笔,用习作的眼光来教阅读,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有机融合。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我发现教师已有这样的意识,她们已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立足文本内容,机敏地捕捉,睿智地把握习作的引发点,别出心裁地开展拓展、练笔。
一、在模仿中习得语言
        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则要从积累那些常用的句式开始。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可以供我们的孩子去仿写。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仿写句子的机会,让学生学了一个句式后,举一反三,写出内容不同而句式相同的内容。
        如:《穷人》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心理活动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一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桑娜心情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到?
        2、这样的心情该怎么读呢?
        3、你们读着读着,你是否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A、……  ?!   B、语序混乱    C、语句简短
        4、除了内心活动直接写桑娜忐忑不安之外,你还从哪些蛛丝马迹中发现桑娜的不安吗?
        5、你们是否发现一个细节,文中两处写到桑娜“沉默”。 表面上看桑娜沉默不语,可内心却是怎样的呢?托儿斯泰没写,我想请你们选择一处把桑娜当时想些什么写下来。可以仿照托尔斯泰的这种写法。
        学习语文不再是单纯的说说、读读、记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浓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积累,习作在学生眼里开始变得简单,他们在仿写中逐渐找到习作的方法。学生在仿写中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学会了阅读写作相结合,阅读变得更有目的性,我想只要坚持下去用仿写为学生习作铺路,他们的阅读水平和习作能力都会逐步提高,写出思路清晰,有新意的作文就在不久的将来。
二、在改写中转化语言
        一篇课文如同一场戏,有主角,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启人深思的主题。当剧中的主角情感发生了变化,剧情也会随之而变化,看待事物的观点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文本内容,站在不同的立场,巧妙地安排写的训练,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
        我在执教《母鸡》时,做了如下的设计:《母鸡》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我紧紧抓住了作者的这一情感变化,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对于文中的第二段,一个孩子是这样改写的:它平易近人,永远不反抗公鸡。空闲的时候和鸭子做做游戏。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热情相迎,一起讨论如何教孩子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请你也选一句改一改,课件出示:
        选一句,改一改
        1、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2、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课堂上,我利用范例让学生将前三段进行改写,更深一步地体会到作者所体会的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三、在变换中运用语言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特定的叙述人称,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教师依托课文内容,适当改变人称,用习作的眼光进行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还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一老师在执教《太阳》时,是这样设计的:
        课堂中,郑老师紧扣“太阳有什么特点?”进行了教学,在学生经历自由读、默读课文之后,了解了太阳的特点。
        师:假如你就是太阳,你会跟大家怎么说呢?请你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课件出示:
        大家好!我是太阳。你们知道我有什么特点吗?
        我               ,                                                         。
          (选择一个或两个特点,用上课文里的句子)                        
        该老师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改变“人称”,采用“自述”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学生在写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不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这项练笔设计形式新款,颇具匠心,充分地显示了郑老师卓越的教学智慧。
        袁枚说:“但肯寻诗便有诗。”在我们的课堂中,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有了训练意识,就可以找到训练点。用习作的眼光来教阅读,重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以文本的重点词句和独特的表达方法作为写作的引发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习作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为我们的学生广开“写”路,拓展学生练笔空间。
        
【参考文献】
1、许令周;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披沙捡金 [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宋嘉华;王洪玲;作文教学比较谈 [J];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06期
3、莫崇芬. 论作文教学的优化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刘希谷.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之初探[D]. 江西师范大学, 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